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作為南宋第四任上司人,宋甯宗趙擴的存在感實在有些弱——他上司了南宋三十年,但史書中關于他的事迹卻乏善可陳;他貴為皇帝,但這三十年間上演的很多大戲,他都隻分得了一個配角。為什麼?不僅因為他的能力撐不起主角的戲份,更因為他骨子裡已經習慣了被安排。
<h1>皇位突降,趕鴨子上架</h1>
趙擴的性格養成,脫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
趙擴有一個潑婦一般的母親——李鳳娘(文章連結)。身為皇後,她獨斷專行,飛揚跋扈,常年在皇室内部挑撥離間,而且還陰險善妒,曾因為皇帝多看了某宮女的手一眼,就把那位宮女的手剁了下來,皇帝寵愛黃貴妃,她便趁皇帝不在時把貴妃殺了。
趙擴還有一個内心脆弱的父親——宋光宗(文章連結)。面對李皇後的為所欲為,宋光宗不敢怒,不敢言,甚至被吓出了神經病。而且他重度焦慮,每日憂心忡忡,總是擔心皇位被搶走,擔心兒子無法順利接班,甚至是以猜忌自己的父親宋孝宗,常年對其避而不見。
爺爺宋孝宗,或許也給趙擴帶來過一些陰影。宋光宗剛即位時,就想立趙擴為儲君,結果遭到宋孝宗的強力阻撓,理由是覺得這個孫兒資質平庸,不是當皇帝的料。當時趙擴已經二十二歲,他一定明白自己身上所背負的種種争議。
宋甯宗
是以當五年後皇位突然砸到他的腦袋上時,他顯得有些局促和驚慌。
那是1194年,宋孝宗病逝,宋光宗因為不肯為父親執喪,引發朝廷動蕩,韓侂胄聯合宗室趙汝愚和太皇太後,密謀“内禅”,擁立趙擴為帝,是為宋甯宗。趙擴剛聽到此番安排時,繞着殿柱逃避不止,連聲呼喊:“做不得,做不得!”衆人架着趙擴在禦座上就座,他卻邊哭泣,邊退避,由此上演了宋代曆史上第二次“黃袍加身”。
<h1>努力or努力的樣子?</h1>
趙擴的上位,純屬“趕鴨子上架”。
不過既然已經坐到了這個位置上,趙擴還是主動做出了一些努力。可惜這些努力都是浮于表面。
趙擴超愛學習。上位後不久,便欽點了朱熹為首的十名經筵官,還親定了十本經筵講書,宣布即日開講,隔日一次,經筵官輪日赴講,早講于殿上,晚講于講堂。趙擴還特别愛看書,自述“退朝無事,恐自怠惰,非多讀書不可。”朱熹一度很感動,在給弟子蔡元定的信裡感慨道:“果如此,實國家萬萬無疆之福,義不可不一往。”
但真相是,趙擴讀書,走馬觀花,不求甚解,隻追逐數量。大臣彭龜年提醒他:“人君之學與書生異,惟能虛心受谏,遷善改過,乃聖學中第一事,豈在多哉!”後來事實也證明,趙擴讀的這些書,上的這些課,并未讓他獲得真正的成長。
趙擴還超愛納谏。一上位他便下诏求直言,态度極其誠懇:“事關朝政,慮及邊防,應天之實何先,安民之務何急?毋憚大吏,毋諱眇躬。倘有補于國家,當優加于賞赉!”總之,啥都甭顧忌,大膽來提意見吧!沒過多久,他又下诏書,要求侍從、台谏再次上疏,論朝政得失。
怎麼樣,這姿态讓人感動吧?可是,光有姿态是不夠的,關鍵還得看判斷力和行動力。朱熹一度提醒他說:“您即位之初,應诏封事那麼多,但還沒聽說有真正施行的。現在又讓大家提意見,恐怕還是要淪為虛語。建議以後讓後省官提前審閱一遍,篩選出合理切要的檔案上奏給您,然後再取旨落實,如此才會令聞者知勸,直言常進。”
幸虧有這樣一群靠譜臣子的幫扶和托舉,上位之初的趙擴,勉強樹立起了一副“明君”形象。隻可惜,這副形象完全是紙糊的……
<h1>一個任人擺布的木偶 </h1>
趙擴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主見。
每次上朝之時,趙擴就像一尊彌勒佛,靜靜旁聽大臣們唇槍舌戰,能不表态就不表态,不得不表态時就含糊其辭。據說他最愛用的一個字是“可”。這個“可”字濫用到什麼程度呢?倆大臣各自上了一個折子,觀點完全相反,處置方式也不盡相同,趙擴卻同樣批了一個“可”字,搞得底下一頭霧水。
而自己缺乏主見的後果,注定是被别人牽着鼻子走。趙擴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為相,趙、韓兩派鬥争激烈,後來韓黨得勢,實作專權。從此趙擴便成了韓侂胄的“提線木偶”。
韓侂胄
當時朱熹為理學領袖,在朝堂内外頗具号召力,而且他任職經筵,能經常對皇帝施加影響。韓侂胄是以感到威脅,于是聯合同黨排了一出戲——讓優伶刻了朱熹的木偶像,在禦前演傀儡戲,效仿朱熹形态,講學說理,嬉笑怒罵。趙擴本來就對朱熹有所忌憚,加上這麼一刺激,更對朱熹和他的理學深惡痛絕,于是一沖動就将朱熹趕走了,還為其理學扣上了“僞學”的帽子。
不僅如此,在韓侂胄的力推下,趙擴一朝發起過兩次大規模宋金戰争。第一次是在開禧二年(1206年),結果大敗,與金簽下了嘉定和議。第二次是從嘉定十年(1217年)一直打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戰争波及了長江上遊至下遊所有地區,導緻衆多百姓家破人亡,然而最終雙方都未獲勝。
宋史學家虞雲國評論道:“趙擴昏庸無能,沒有主見,在對金的和戰問題上,搖擺不定,常受權臣的擺布,先由韓侂胄、後由史彌遠專權,甚至連維系國統的皇嗣也由權臣一手操辦。”
宋孝宗一語成谶,趙擴确實不是當皇帝的料。南宋在趙擴上司的這30年間,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同步陷入滑坡。
<h1>你為何活得如此“被動”?</h1>
趙擴的問題,一在能力,二在性格。尤其是性格上的被動,讓他始終任人擺布。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身上也有着類似特質——缺乏主見,不愛表态,害怕做決定,習慣被安排……這在心理學上被歸為“被動型人格”。這種性格的形成,其實跟行為動機有關,心理學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人的行為動機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追求成功型”。他們的關注點永遠在于如何取得成功。為了實作目标,會全力以赴,竭盡所能,即便失敗也在所不惜。在這類人的價值體系裡,追求成功帶來的滿足感要超過失敗帶來的恐懼感,是以他們的外在表現,就是做事較為主動;
另一類是“避免失敗型”。在這類人的價值體系裡,失敗是件更難承受的事,他們的行事動機是盡可能避免失敗和出醜,是以會盡可能讓自己處在安全區域内。甯可不做,也不願做錯,于是行為方式就會趨于被動。
差異的根源往往來自一個人兒時的經曆。被動型的人,很可能在年幼時經曆過苛刻的評判和不接納,并将其與羞恥和恐懼等情緒勾連在了一起。長大之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體驗,他們隻能盡量不自發的做出行為,以防止達不到标準而引來負面評判。
還有一種被動型人格,源于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度保護和溺愛其實也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放心和沒信心,總是害怕孩子吃虧和犯錯。如果年幼時總被灌輸所謂“外界風險很大,自我很弱小”的暗示,也往往容易形成被動依賴的性格。
回看趙擴的成長曆程和原生家庭,這兩種因素,恐怕兼而有之。
如果你在工作中、生活中、情感中,也受到了“被動性格”的困擾,那麼希望你能夠直面它,剖析它,打碎它。盡管改變性格和思維方式并非易事,但總有些改變,值得嘗試!因為隻有打破了“被動”的魔咒,你才可能真正駕馭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