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樂山是成都的門戶,宋甯宗為何将其改名為嘉定?

在四川省21個地級行政區(18個地級市、3個州)中,樂山市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旅遊資源。聞名中外的樂山大佛,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峨眉山、神秘的黑竹溝,以及犍為的嘉陽小火車,都給樂山市帶來巨大的知名度。

為何說樂山是成都的門戶,宋甯宗為何将其改名為嘉定?

​樂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相鄰地州按順時針方向是雅安市、眉山市、自貢市、宜賓市、涼山州,面積約1.27萬平方公裡。樂山地形是典型的西高東低,西部地勢較高,東部則屬于肥沃的“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富有傳奇色彩的大渡河穿樂山市中部向東流去,在樂山市區南郊彙入滔滔岷江。

樂山的曆史很悠久。在兩漢和蜀漢時,樂山是益州大郡犍為郡的轄地,隋朝設眉山郡,唐朝改稱嘉州。北宋和南宋前期,嘉州都是一個重要但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州,轉機出現在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兩年前,宋光宗趙惇舉行内禅,把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擴,也就是宋甯宗。大家對宋甯宗可能不熟悉,但一定知道《射雕英雄傳》吧,這部武俠小說的曆史背景就是宋甯宗時期。趙擴在登基之前曾封為嘉王,潛邸就是嘉州,今天的樂山。按宋朝的慣例,皇子登基後都要把自己的潛邸所在州升格為府,略相當于現在的副省級城市。宋甯宗也不可能例外,他下诏将嘉州升格為嘉定府。

為何說樂山是成都的門戶,宋甯宗為何将其改名為嘉定?

​樂山在古代的戰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樂山往北不遠就是古代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往東不遠是長江上遊重鎮重慶,往南是山川縱橫的雲貴地區。樂山背靠峨眉山,前臨大渡河和青衣江,有山有水,險峻易守。北宋人曾稱贊樂山(時稱嘉州)“山川形勝之地,為蜀中之冠。”從樂山到成都不過五座驿站的距離,而且可上溯岷江至成都。在明朝晚期之前,古人是一直把岷江當成長江上遊,徐霞客最終認定岷江不是長江上遊。樂山可以說是成都的南線門戶,南宋人稱樂山(時稱嘉慶府)為鎮西之咽喉根本之地,守住嘉定則等于守住成都。

樂山以南有個犍為縣,現在以嘉陽小火車聞名。犍為東南約四十裡地有個大佛寺,元朝末年,大将完者都曾屯兵大佛寺,準備進攻割據重慶的明玉珍。明玉珍先發制人,發兵攻打嘉定,拿下大佛寺。

為何說樂山是成都的門戶,宋甯宗為何将其改名為嘉定?

​說到大佛寺,自然就要提到作為樂山重點旅遊資源的樂山大佛了。峨眉山的知名度不遜于樂山大佛,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峨眉山在樂山境内。由于樂山大佛的前面冠以“樂山”二字,大家都會認為樂山最有名的旅遊景點是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在哪呢?樂山市區南臨大渡河,東臨岷江,二江彙流處的東南岸有個淩雲寺,樂山大佛就在這裡。淩雲寺建在岷江東南岸的九頂山下,九頂山有九座山峰,名字都非常好聽,如有鳳集、栖鸾、擁翠、望雲、丹霞等。因為大佛在淩雲寺,是以有時也将樂山大佛稱為淩雲大佛,而正式的稱法是淩雲寺大彌勒石像。

為何說樂山是成都的門戶,宋甯宗為何将其改名為嘉定?

​樂山大佛始鑿于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僧人海通站在岷江之濱望九頂山,感歎大自然的造化,認為有必要鑿山為佛。此時,大唐開元盛世的大幕此時已緩緩拉開,一派盛世景象。不過由于規模巨大,樂山大佛并非一時完成,直到九十年後的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樂山大佛才最終完成。樂山大佛采用的是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依山而鑿,僅佛耳就達7米,可見其雄偉。淩雲寺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割據雲南一帶的南诏北上攻蜀,已陷犍為等地,并集兵于淩雲寺。唐軍聽說後,立刻發兵來攻南诏兵,沒想到南诏兵非常能打,奇襲唐軍取得大勝,并攻下了樂山,給成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于樂山位于岷江以西,大渡河以北,樂山事實上也是川西的門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為何說樂山是成都的門戶,宋甯宗為何将其改名為嘉定?

​曆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樂山一路走來,更顯氣勢磅礴。樂山有山一般的雄壯,也有水一般的柔情,樂山的美,是一篇文章難以言盡的。更多曆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地圖帝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