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全球供應鍊陷入混亂,而港口擁堵是主要原因。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在上周均表示,供應鍊混亂問題預計仍然将會持續數月。無論是企業收入下降,還是人們購買聖誕節禮物無望等等,這一切問題都要歸咎于供應鍊中斷。
但據一些分析師稱,“萬物短缺”問題的原因可能不在于供應鍊中斷本身,而是因為人們早就料到會發生這種情況。
标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供應鍊分析師埃裡克·奧克指出,随着“供應鍊危機”的言論愈演愈烈,企業為確定及時供貨,開始超額訂購原材料,下單時間也遠早于往常,進而加劇了供應鍊中斷問題。
奧克舉例說,如果某公司80%确信能夠獲得足夠的原材料來維持其工廠正常運轉,可能就不會訂購其所需的100%的原材料。但如果這家公司預計會收到80%的原材料,可能就會超額訂購120%的原材料,這樣至少可以確定收到96%的原材料。奧克在接受《财富》雜志采訪時表示,“為確定工廠正常運轉,制造商很可能會增加原材料訂單量,”進而引發供應鍊中斷的周期性效應。
他說,提早超額訂購會引發牛鞭效應,因為一家公司增加了訂單量,或者下單時間遠早于往常,就會迫使其供應商也這樣做。供應商的供應商也會增加其訂單量,造成更多供應鍊中斷,進而引發涓滴效應。
奧克說,市場本來就已經很緊張,消費者在看到有關供應鍊混亂的報道後出現恐慌性搶購,而其需求的小幅波動可能會導緻某個月的訂單量急劇增加,這隻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也就是所謂的“透明度問題。”
通貨膨脹也會産生類似效應。企業擔心今後原材料價格上漲,就會增加訂單量,進而推高價格。“如果人人都認為通貨膨脹會發生,它就很可能會發生。”奧克說。他說,通貨膨脹和供應鍊都具有相同的自我實作性。
到目前為止,供應鍊擁堵仍然無法得到緩解。據彭博社(Bloomberg)報道,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供需緊縮,全球77%的港口面臨着異常漫長的周轉期,停泊在美國港口和中國港口附近的許多船舶等待裝卸貨。
有人認為,準時制生産方式(一種保持最低工廠庫存以節省空間和降低成本的企業戰略)可能是問題的核心。
不過奧克認為,在供應鍊危機中,如果要有赢家的話,就是那些能夠未雨綢缪的企業。“如果企業未能事先規劃,或者無法适應這種新的超長傳遞周期供應鍊環境,就可能會面臨供應鍊擁堵問題。”他說。(财富中文網)
翻譯:郝秀
審校:汪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