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太經合組織(APEC)數字減貧研讨會現場
6月8日,貴陽,晴。剛結束亞太經合組織(APEC)數字減貧研讨會的調研組一行,馬不停蹄趕往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進行調研。
烏江六沖河化屋村河段,碧波微漾,橫貫貴州。今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來到這裡,聽取烏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複保護、實施禁漁禁捕等情況彙報,對其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質監測體系建設的做法表示肯定。
六沖河化屋村河段
沿着總書記的腳步,調研組一行走進化屋村碼頭及文化廣場,參觀了解他們在脫貧攻堅、數字減貧、數字治理等方面取得工作成效。
“現在,我們充分發揮大資料優勢,采用5G+水質檢測方式,對生态水文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預警報警。”
新仁鄉黨委書記謝坤在現場介紹時說,為了提升了對突發自然災害的應急能力,在資訊化服務上建立了災害監測與應急關聯系統,并在全村安裝了3套“5G+VR慢直播裝置”,通過采用360度全景攝像頭,連接配接VR慢直播,着力打造鄉村旅遊的“更新版”。
調研組一行參訪化屋村
近年來,化屋村村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一如既往守好這片綠水青山,讓她變成化屋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
有想法,更有行動。随着化屋生态環境的持續美化、生态效益逐漸釋放,也給化屋村發展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
越來越多遊客到化屋旅遊,民宿、農家樂、經果林産業以及苗繡蠟染等“旅遊業+”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真正實作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目标。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網絡空間安全治理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韓娜感慨,“數字化”紅利打通了黔貨出山“管道”,既能讓世界認識苗族蠟染、刺繡等貴州好物,也能讓村民實作足不出戶就能把錢掙,真的特别好。
調研組一行在化屋村觀賞苗家歌舞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是少數名族語言,意為“懸崖下的村寨”,是一個擁有百年曆史的苗族村寨。
這裡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濃厚,有攔門酒、跳花坡、篝火舞等民俗,更有多聲部民歌、打鼓蘆笙拳舞等經典文化傳承。
他們的苗族蘆笙舞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被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組委會授予“貴州100個魅力苗族村寨”稱号。
現場,由化屋群衆組建的歌舞隊用苗家熱情歌舞歡迎參訪嘉賓。大家一邊欣賞,一邊用手機記錄下動聽的苗歌和美妙的舞姿。
苗家歌舞表演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謝永江告訴記者,十多年前他曾到過貴州,被這裡的青山秀水深深吸引,如今再來,百姓生活的富足,數字賦能文化、旅遊産業等的蓬勃發展,讓他對精準脫貧、數字脫貧有了更直覺的感受。
他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數字扶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貴州抓住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大資料産業、資訊化教育發展風生水起,值得世界關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字 周雅萌 曾書慧
攝影 聞雙
來源: 天眼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