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商鞅在秦國被殺,死後被處以車裂的刑罰。
商鞅死後,秦國出現了一小段政治真空,國相的高位,商鞅的風雲曆史,都在吸引着天下的英才彙集到秦國,尋求一個大展宏圖的機會。
這時,一個落魄士人來到了秦國,和當年的商鞅一樣,他獲得了觐見惠文王的機會,并向惠文王提出了自己的“秦國發展方針”,這個人,就是本文的主角——蘇秦。

蘇秦見到秦惠文王後,向他提出了統一天下的戰略設想和具體操作細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秦國,确實已經有了統一的資本,否則蘇秦不會做如此大膽的建議。
但惠文王卻沒有采納蘇秦的建議,一來,他覺得時機不成熟;二來,此時的秦國剛剛經曆過動蕩,惠文王屁股還沒坐安穩,可能在主觀上也沒有什麼進取的意願。
估計惠文王沒給蘇秦什麼好臉色,是以,這次求職失敗的蘇秦轉而開始經營他更大的計劃,也是報複秦國的計劃——合縱抗秦。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于人才,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一定要安撫得當,否則可能施恩不成,反招禍患。
公元前334年,秦孝公去世後四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會盟,兩國正式互相承認彼此的王号,史稱“徐州相王”。從此,周天子在名義上也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戰國時代進入了一個更加跌宕起伏的時期。而與“徐州相王”一起拉開這場大戲台幕的便是蘇秦合縱。
也就是在公元前334年左右,蘇秦離開秦國,先到了燕國。此時的燕國主要的對手是趙國,于是蘇秦的遊說主要從化解燕國和趙國沖突的目的出發。蘇秦對燕國國君說,燕國之是以遠離中原戰事,就是因為南面有個趙國替我們擋着;趙國和我們打,那叫“百裡之患”,秦國跟我們打,那叫“千裡之患”,是百裡之患對我們影響大,還是千裡之患對我們影響大?那自然是百裡之患了。是以,我們要跟趙國搞好關系,至于遠處的秦國,可以不用那麼阿谀迎奉他。燕國國君認為蘇秦說的有道理,便給蘇秦活動資金,讓他再遊說趙國。可以看出,蘇秦選擇燕國先遊說,主要是因為燕國最弱,也正是以,燕國才會主動給蘇秦活動資金,讓他繼續遊說趙國。
蘇秦到了趙國,便向趙國國君和盤托出自己的合縱計劃,這說明此時魏國已經失去了三晉最強,中原霸主的地位,在三晉中,趙國的實力已經取代了魏國。
蘇秦說,現在山東各國中,屬趙國最強——這裡有誇大的成分,但基本屬實——秦國最害怕的就是趙國;但為什麼秦國不敢主動出擊進攻趙國呢?是因為他擔心南韓和魏國在背後偷襲自己;現在的韓、魏都很弱,沒有大山、大河做屏障——我們前面講過,此時魏國已經基本失去了河西、河東的實際控制權,統治核心收縮在今河南開封一帶——秦國一旦發兵,立馬就能打到他們的首都下面;如果韓、魏面臨滅國之災,那他們一定會投降秦國,到時,趙國可就危險了。
然後,他向趙王提議,使山東六國“從親以叛秦,令天下之将相會于洹水之上,通質結盟”;也就是山東六國簽訂攻守同盟,由趙國來當聯盟長,同進同退,共同對抗秦國。趙王聽取了蘇秦的建議,于是贈與蘇秦重金,讓他作為與其他五國締約的使者,負責遊說各國。
正在這時,秦國的惠文王派犀首,也就是公孫衍伐魏。蘇秦擔心魏國擋不住秦國的進攻,會屈服于秦國,進而和秦國一同進攻趙、韓等山東諸國,如此,山東諸國又将陷于混戰,不能達成同盟抗秦的戰略意圖。于是蘇秦便想讓自己的同門師兄弟張儀到秦國,獲得類似國相的高位,進而幫自己暫時穩住秦國,使秦國不要那麼激烈的征伐山東諸國。但蘇秦沒有将自己的計劃告訴張儀,可能是擔心張儀知道自己的計劃後,不願意出手相助;也可能是蘇秦好面子,不願意有求于張儀。是以,蘇秦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派人将一直求職不順的張儀招呼到趙國,然後又冷遇張儀。張儀到了蘇秦的地盤,又被蘇秦冷遇,自然讀書人的那股子自尊心開始澎湃起來,和蘇秦一樣,張儀也想到了報複,同樣,他要報複的不止是蘇秦,更是蘇秦後面那個強大的趙國。而諸侯中誰能壓服趙國呢?自然是秦國,于是張儀自覺的離開了趙國,到了秦國。
到了秦國的張儀必然是滿腔憤恨,他見到了惠文王,并向惠文王說了自己為秦國設計的征伐之道。惠文王很喜歡張儀,聽從了他的建議,并将他留在身邊做了親信。
如果隻是這樣,那蘇秦的計策隻是給自己添了一個對手。當然蘇秦不會那麼傻,他便讓自己的一個門客去找張儀,向張儀說出事件的真相:秦國要伐魏了,我們蘇君怕壞了他合縱的好事,于是想讓您去秦國,獲得秦國國君的信任;至于冷落您,羞辱您,那都是為了您能幹脆利落的辦好這件事;我們蘇君為了您能在秦國活動順利,偷偷的出重金為您打點,這才換來您在秦國的一路暢通;現在,沒别的,就是希望您能利用秦王信任您這個條件,為我們蘇君打打掩護,成全他老人家。
張儀一聽,明白了,原來自己被蘇秦算計到這種程度。張儀覺得自己的本事确實不如蘇秦,于是說道:“吾在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張儀什麼意思呢?他是說,隻要蘇秦在,那我是不會抖機靈逞能耐的,我閉嘴不言,絕不壞你的好事。但也沒說成全蘇秦的好事,事實上,從後面的事态發展的事實來看,張儀此時對蘇秦合縱的正面作用幾乎為零。
随後,蘇秦又接着遊說韓、魏、齊、楚四國。蘇秦遊說這四國的辭令和前面燕、趙兩國明顯不同。而且,蘇秦對四國的遊說之詞的史料價值很高,可以從中看出很多資訊。
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四國當時的土地面積和國力強弱資訊。
首先是南韓,蘇秦給的評價是“方九百裡,帶甲十萬”,也就是說,南韓的國土面積大約是方圓九百裡,總動員能力是十萬人。
然後是魏國,蘇秦的評價是“方千裡,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庑之數,曾無所刍牧。人民之衆,車馬之多……量大王之國不下楚……”也就是說,此時的魏國國土面積已經縮水了不少,隻比南韓大點,但人口密度大,生産力高。從人口這個角度看,魏國的綜合國力大概與南方強國楚國相當。
然後是齊國,蘇秦的評價是“地方兩千裡,帶甲數十萬”,這算是一個道地的大國了,我們不做解釋。
最後是楚國,“地方六千裡,帶甲百萬”。楚國有似于今天的俄羅斯,地方大,人口相對稀疏。但龐大的領土,就是一種綜合國力的展現,作為一個地方六千裡的大國,楚國确實有傲視諸侯的資本。
至于蘇秦向各國陳述的抗秦理由,多是大同小異,各國都同意了蘇秦的建議,于是合縱形成,蘇秦身兼六國的國相,可謂是位極一時。
不過,蘇秦剛促成六國同盟,當年,齊威王和燕文公便病逝。一年後,秦惠文王派犀首挾持魏、齊進攻趙國,六國合縱解體。此後,秦與六國皆互相攻伐,似乎合縱之事根本沒有發生一般。
公元前333年,蘇秦合縱成功。
公元前332年,齊、魏協同犀首進攻趙國,合縱解體。同年,魏将河西治所,也是最後一塊河西的土地陰晉割讓于秦國,正式喪失了全部河西地區。還是同年,齊國進攻燕國,攻取十座城池。
公元前330年,秦伐魏,魏将少梁割讓于秦國。
公元前329年,秦伐魏。楚威王薨。
公元前328年,那個誓言蘇秦隻要還活着,我就不說話的張儀親自上陣,伐魏,并使魏割上郡十五縣于秦國。
自此,短短幾年間,似乎天下從未發生過什麼合縱之事,也不曾有過什麼蘇秦為人。盛名一時的合縱不過是人們口中的一個佳話,甚至是一個虛言。戰國亂世依然在繼續,以一種更激烈,更殘酷的方式。我們下回接着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