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霍去病兩次深入河西走廊打敗匈奴人後,河西走廊從那一刻起一直影響了我國幾千年的曆史。
從西漢時期的張骞出塞開辟絲綢之路,再到唐朝時期的唐玄奘西行前往古印度取經,又或是今天的一帶一路,都是沿着河西走廊的道路拉進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豪不誇張地說,這條走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鞏固了我國西北地區的國土安全。

漢武帝當年打通河西走廊後,為了更好地控制這一地區,便在這裡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治,這些地方也成為了絲綢之路上來往商人的歇腳處。
1910年一位來自英國的攝影家喬治·厄内斯特·莫理循從西安出發,一路途徑甘肅平涼、蘭州、涼州、甘州、肅州,出嘉峪關進入新疆,經哈密、烏魯木齊、石河子等地到達了俄國的奧什,下面就是他在經過武威時拍攝的照片。
這是莫理循1910年來到武威城外時拍攝的照片,前面就是武威的入城口,可以看到在城樓上有一座雄偉的關樓,這是城樓上士兵用于觀察敵情用的,城外的土地上也是黃沙遍地,因為在西北地區不像在中原有那麼多的雨水。
因為處于絲綢之路上,又緊鄰着西漢的西都長安城,是以可以看見武威城被建設的非常雄偉壯觀,從城内高處眺望四方,可以看到城池的規模很大,這座城池的城牆也被建造的非常的堅固,因為在古代這裡除了要護衛來往的商團,還要擔負長安城的護衛任務。
這是武威城内的一角,寬闊的街道上聚集了大量售賣貨物的小販,一名男子将雙手揣在衣袖裡面向前走來,當時的天氣應該已經開始寒冷了起來,在鏡頭左下角還有一頭漂亮的花豬。
照片中是位于武威清應寺内的姑洗塔,這座寶塔是東晉時期,前涼的第四任皇帝張重華下令修建的的,但是這裡最開始修建好後并不叫清應寺,最開始這裡是張重華的王宮,被稱作北宮,當明朝後來才改名為清應寺。
這是在武威城南門的一角,這裡看上去城牆更加壯觀了,可以看到這處關樓下方的城牆修建的是下面大上面小的格局,這樣會加大進攻方的攻城難度,在照片前面的一座大石墩是一座石墩墓。
這裡也是一座城牆,但是與武威城比起來就顯得比較小了,這是武威城附近的一座衛所,在古代除了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建設城池外,在它附近的重要位置也會建設衛所來拱衛主城。
這是莫理循一路向西行離開武威主城後,在武威轄區内一處鄉村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照片中有一顆非常古老的參天大樹,在這顆樹下還有幾名正在趕路的商人,還有兩人正牽着兩匹白馬在樹下休息,這棵古樹也是這條貿易之路的見證人,不知道這顆樹現在還有沒有繼續存活着?
照片中是武勝驿附近的平番河,可以看到因為這條河流的灌溉,這裡形成了一片很大的綠洲。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手下的馮勝因為在這裡打了一個大勝仗,戰争勝利後又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驿站,是以被取名為武勝驿。
照片中是位于武威小澇池附近的水磨坊,東漢末年一位叫張既的涼州刺史為了幫助當地的百姓更好播種糧食,于是将中原地區使用的水磨技術引進了西北地區。
因為水磨的引進改善了當地農民的生産方式,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