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濟南古玩行往事

濟南古玩行往事

辛醜年到來前夕,位于西門橋頭的山東省文物總店營業樓全部拆除,将很多人的思緒蓦然拉回到舊日濟南的古玩市。

濟南作為古老的“府第”,人文荟萃,文化昌達,古玩愛好者甚衆,古玩市也頗有些傳統。晚清至民國,濟南與濰縣(今濰坊)、曲阜、益都(今青州)并稱齊魯四大古玩市場。濟南的古玩店鋪多集中在老城布政司小街(今省府東西街)、東花牆子街、曲水亭街、辘轳把子街、後宰門街、芙蓉街,以及今天成為泉城路的西門内大街和府東大街等處。光緒三十二年(1906)後,日本等國的古董商人又在新辟商埠内開設了一批古玩店。據《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記載,濟南時有古董店23家(不包括洋人開辦的)。“九一八”事變後的1933年降至10家。抗戰全面爆發後,古玩業務意想不到又有回升。據1938年《濟南市工商業調查報告》統計,濟南當時古玩店已達30家。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濟南古玩店數量達到頂峰,有50餘家。

  舊日濟南古玩攤

  曲水亭街、山水溝遠近聞名

古玩商人中多數有門市堂号,也有一些沒有門市、專在家中經營的所謂“坐商”,還有專門為古玩商、收藏家四處奔走求購文物的謂之“行商”。當年從海外留學歸來、後來成為知名企業家的苗海南就專門雇請李既陶為之搜羅書畫和印章。

大明湖南岸順水而行的曲水亭街則是當時有名的古玩地攤,俗稱“鬼市”。在地攤上買賣古董者與店鋪門市不同,賣家有少量職業古董商,還有家境破敗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或其後人,拿祖宗留下的“遺珍”變現;另外還有些盜墓者或“梁上君子”,用挖出來或偷來的寶貝掙快錢。買家不是古董販子,就是有錢的藏家。買賣雙方都不願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是以大家配合默契,大多趁着夜深人靜,提着馬燈進行交易,影影綽綽,鬼鬼祟祟,神秘兮兮,有人甚至用圍脖把臉圍得嚴嚴實實,生怕被熟人認出,真如做賊一般。等天一亮,市場上的人們便迅速撤攤,獸奔鳥散,人去街空,“鬼市”名副其實。

當然,此街上的古玩門市依然是平日主角。1926年,現代作家範煙橋遊曆濟南後,對曲水亭街上的古董店印象很深,他在自己的散文《曆下煙雲錄》中生動描述道:“曲水亭兩岸皆古董店,雖茅茨土階,而鼎彜在架,書畫滿壁,與蘇州之護龍街相似。濰縣翻砂制古銅器,極稱能手,故佛像觸目皆是,莊嚴古樸,宛然數百年前古物,而代價亦隻一番佛(銀元)左右耳。”1938年,蒲松齡研究大家、淄川人路大荒,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齋發現了六冊一套的《聊齋文集》,價格不菲,囊中羞澀的他隻好請熟人作保,将書借回家連夜翻閱,因借期僅有一天。也許是這一機緣的撮合,13年後,他的家也搬到曲水亭街曲水河東(今曲水亭街8号)四合院裡,與子孫住在一起。書畫大家黃賓虹為此題寫的“曲水書巢”和溥心畲所繪《聊齋著書圖》,一直挂在其家的牆壁上。

城外南關山水溝,是一條有些彎曲的下沉式道路,主要考慮行洪之需。而每逢二七,溝沿兩側的空地辟為舊貨大集,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破爛市”,其中文房四寶、古玩字畫、古舊書籍等買賣占了相當大比重。山東著名文獻學家、收藏家王獻唐喜歡趕山水溝大集“淘寶”,他還曾委托敬古齋的古董商人在此買過一本海源閣舊藏刻本黃荛圃手校《穆天子傳》。範煙橋的文章裡也提到過山水溝:“每值二七,山水溝有集,沿街布攤售舊物,價更廉,惟須在晨間方得妙品,因系宵小攘竊而來者,與南京之黑市相似,赝鼎極多,非具巨眼,不能得便宜。”

濟南古玩行往事

民國時山水溝畔的舊貨市場

這個山水溝集市還有一大特色,便是中藥材交易。山水溝西鄰是趵突泉前街,街上原有藥王廟,主祀神農氏、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藥神。每年舊曆三月,廟前都舉行長達半個月的藥王廟會。民國初年,因趕會者越來越多,廟會便遷至山水溝及附近街巷,成為大型藥市大會。當年受聘于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老舍,住所距此很近,他來此處遊逛後感歎道:“我很愛這個集”,為此寫下散文《濟南的藥集》,發表在1932年6月出版的《年華》雜志上。1949年後,藥王廟廢圮了,1965年在山水溝舉辦了最後一次藥材大會,趕會的達數萬之衆,成為當時華北最大的藥材交易大會,也成為這個藥集的絕唱。2009年11月,戀舊的濟南人在天橋區東工商河畔建起藥王樓商城,同時開辟古玩城,使中藥材與古玩交易再次聯姻。鼎盛時,有千餘家古董商齊聚這座有着秦淮建築風格的樓宇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省文物總店、濟南市文物店“兩枝競秀”

1955和1956年兩年間,全國大力推行各類私營企業的“公私合營”,山東和濟南的多數古玩店也是這一時期被“公私合營”的,新成立合作古玩商店、古玩委托店或委托小組。1959年1月,濟南私營的敬古齋、寶豐泰、息洪閣、春浦閣等4家古玩店合并組成濟南市曆下古玩委托商店,位址在院西大街。1961年4月,曆下古玩委托商店被政府折價收購,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山東省文物總店,原來的資東王笙甫、劉漢卿、霍介秋、劉春浦成為總店職工。店址最初設在院西大街路北,店名為郭沫若所題寫。1965年此街連同其他街巷整合改造為泉城路,文物總店門牌号碼為泉城路324号。成立之初,全店員工僅有8人,首任經理為趙仲三,副經理是前面提到的李既陶。

濟南古玩行往事

參加省文物總店營業樓開業儀式的上司和嘉賓參觀書畫收藏。

趙仲三,臨沂平邑縣人,是個“老資格”的幹部。1938年他辭掉國民政府費縣南陽鄉鄉長,又競選成為共産黨控制的同樣是這個鄉的鄉長,這也是共産黨控制的當地第一個民主鄉政權。後來他參加了八路軍遊擊大隊,還入了黨,新中國成立初期他擔任過曲阜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和濟甯市人民法院院長。趙仲三當年的宿舍在廣智院舊址,與我家前後院,兒時的我經常到他家去玩。我對他家最深的印象是破了坐墊露出棉絮的木轉椅,還有一架高大的落地鐘,鐘擺左右搖擺,鐘聲嘀嗒嘀嗒。

李既陶,濟甯人,是位精通古玩業務的專業幹部。他早年畢業于山東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後在濟南豐大銀行和當時的省财政廳任職。1939年被省立圖書館整理委員會聘為委員,從事文物收藏與鑒定工作,對書畫、瓷器及碑帖具有較高鑒賞能力。1964年,其所著《高鳳翰》一書,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省文物總店曆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物。

我對泉城路文物總店老店的印象還定格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店面不大,但窗明幾淨。深色的貨架和櫃台裡,壇壇罐罐,筆墨紙硯,玉石銅器,線裝古書,琳琅滿目。牆面上挂着古舊書畫,一派古色古香。臨街櫥窗裡有尊根雕人物,是位老者,仙風道骨,美髯飄逸,喜形于色,栩栩如生,常常引得過路人側目駐足。

在省文物總店成立四個月後的1961年8月,濟南市文物店建立,其前身為私營翠寶齋為主組建的公私合營濟南市三義委托店古玩部,最初在經三路28号,也是幾間平房,僅五名職工,總資産不足兩萬元。門口匾額為濟南書畫“四大家”之首的關友聲之墨迹。1988年遷址經四路緯二路,與熱鬧的大觀園僅一路之隔。

濟南古玩行往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省文物總店一樓營業大廳

随着國家對文物流通的限制和專營,偌大個濟南就這省、市兩家文物店了,一般的人對那些“封、資、修”古董退避三舍。銷售對象主要是來濟旅行的外賓、華人、華僑、港澳遊客等“四種人”,還有少量的香港古董商。生意自然很是清淡。“文革”期間的1971年,當時的“省革委政治部文化組”下文撤銷省文物總店,古玩購銷業務一律停止。難能可貴的是,“文革”期間濟南市文物店堅持照常營業,當時濟南市成立文物圖書接收站,主要由市文物店負責,其重點工作就是挑選“破四舊”中的文物。他們跑遍當時濟南的4個區,40個辦事處,以及許多機關、工廠、學校,從上百萬件各類的“四舊”文物中挑選出了幾萬件,有很多是極其珍貴的文物,其中有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鳥圖》、高鳳翰的《鴉陣圖卷》,以及李苦禅、王雪濤和于希甯等人的作品。

1975年,省文物總店恢複工作。第二年,總店編印了《流散文物鑒别手冊》,将古瓷銅器、竹木牙雕、玉石翠器、珍珠瑪瑙、古代字畫、碑帖印章等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讀,成為内部交流學習指南。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開始,為适應外賓到訪量日益增多的需要,增加出口創彙,省市文物店都設立了外銷部,開設了外賓購銷專櫃,成為當時僅有的兩家旅行社即中國國際旅行社濟南分社和山東中國旅行社所接待的外國人、外籍華人、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旅行購物的必到之處。書畫家及書畫愛好者裝裱字畫、選購筆墨紙硯這裡也是首選。

  改革開放後

  “大衆參與”的英雄山文化市場崛起

也正是這一時期,不知哪一天起,英雄山北麓路旁的林蔭下、道路旁,每天清早幾個小時,自發地形成了早市,燒餅、油條、豆漿、拉面等各色早點,陶瓷、字畫、雕刻等各類工藝品,花鳥蟲魚、貓狗兔龜等各色玩物,以及針頭線腦、桌椅闆凳、牙刷牙膏、洗衣粉等日用百貨,一應俱全,林林總總。加上那些打太極拳的、練國術的、修雞眼的、賣野藥的、推拿按摩的,好不熱鬧。日頭升高之時人們便自然散去。到了周日,這裡全天變成了節日,人山人海,水洩不通。那時來濟南旅遊的“老外”們,最喜歡旅行社為他們安排的“趕早市”項目,覺得這裡“很中國”、很自然,是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寫照。“老外”們從大巴車上一下來,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端着相機左拍右照,遲遲不肯離去。上世紀80年代後期,英雄山早市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馬路交易市場。

上世紀90年代初,伴随着整頓馬路市場,英雄山早市被取締了。以馬鞍山路為界,路南建了文化市場,路北建起新世界商城、百旺商城和中華美食城,原先在這裡“練攤兒”的“退路進廳”,分流其中,更吸引了一大批新生的“個體戶”加盟。英雄山文化市場由幾排臨建平房和幾棟兩層樓房組成。起初主營圖書批發及花卉零售,後來随着英雄山西北側另建花卉市場,這裡的花卉生意逐漸萎縮,而古玩字畫、奇石雕刻、陶瓷玉器、木雕銅器、文房四寶、古舊家具等乘虛而入,搶占地盤。是以這裡成為泉城人“淘書”、“尋寶”、“開眼”的好去處,每至周六、周日,古玩地攤熱鬧異常,客流量達萬餘人,節日期間可高達五六萬人,仿佛再現當年馬路市場之火爆與繁盛。

濟南古玩行往事

英雄山文化市場的擺攤者

與舊時古玩市場不同,英雄山文化市場可謂“大衆參與”。攤主來自全國各地,河南、河北、山西的最多,青海、西藏的也有,還有少數濟南本地的下崗和退休職工。他們每天用紙箱或麻袋把各家的貨運過來,陶器、玉器、銅器、錢币、書籍等都一件件擺到地上,即使是舊相機、鐘表這些精細的玩意也“席地而坐”,一臉的風塵。“到此一遊”之人,則大多抱着撿便宜、找樂子的心态,更有人隻是為了懷舊,來此看看過去的老玩意,想想那些過去的事情。

1986年,山東省文物總店營業樓建成。這座建築位于共青團路(舊稱估衣市街)1号,北臨五龍潭月牙泉,東臨西門橋,是風景絕佳地。主樓高四層,東副樓兩層,最上面有兩層四面閣式樣,是樓頂水塔,營業面積3200平方米,職工60人。郭沫若題寫的店名被做成巨大的銅字安裝在入口上方,外牆呈淡黃色基調,顯眼位置是銅馬車的裝飾拼圖。是年5月15日,營業樓正式開業,開業儀式隆重而簡樸,嘉賓規格卻很高。時任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省顧問委員會主任蘇毅然、省委副書記兼濟南市委書記姜春雲、省紀委原書記王衆音等省市上司出席開業儀式。時任省文物總店副經理的家父牛繼曾主持了開業儀式。老店那座平房則改稱東店,經營文房四寶等新工藝品,後來又成為文物總店所屬的文苑金店。

2000年泉城路拓寬改造,東店拆除。2016年5月1日,文物總店營業樓停止營業,職工合并到山東博物館,館内人将這座樓房稱作博物館西館。濟南市文物店早在2011年就并入市博物館。據說全國有90%以上的文物店都結束了曆史使命關門歇業。2021年2月上旬,省文物總店營業樓這座西門橋頭曾經的标志性建築灰飛煙滅,讓路給“天下第一泉”五龍潭園區的改建和擴建。(作者:牛國棟 照片由牛國棟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