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hu)(公元221年-278年),兖州泰山郡南城縣人,西晉時期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文學家。羊祜出身于漢魏名門士族泰山羊氏,祖父羊續(漢末南陽太守),父親羊衜((曹魏時上黨太守),母親蔡氏是漢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兒,姐姐嫁與司馬懿之子司馬師為妻。

羊祜畫像
羊祜博學多才、善寫文章、長于論辯、儀度潇灑,兖州府、大将軍曹爽和司馬昭先後征辟(zheng bi 漢代擢用人才的制度)羊祜,羊祜都沒有應命,因為和司馬氏的姻親關系,羊祜一直遊離在政治集團之外,直至公元255年朝廷征拜羊祜為中書郎,羊祜才走上政壇。羊祜曆任給事中、黃門郎、相國從事中郎,晉代魏前,羊祜已成為中領軍,統帥領禦林軍,兼管内外政事。公元266年,司馬炎受禅稱帝,建立西晉王朝,因為羊祜有扶立之功,被進号為中軍将軍,加散騎常侍,進爵為候。
司馬炎稱帝後,積極籌劃消滅孫吳政權的戰争,公元269年,司馬炎加強了對孫吳的軍事布置,特意調任羊祜為荊州諸軍都督( 當時西晉和孫吳各有一個荊州,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晉吳之間的邊界線以荊州為最長,是以這裡是滅吳戰争的關鍵地區)。羊祜到任後把精力放在開發荊州上,指導軍隊戍邊和開荒同時進行,同時又興辦教育、安撫百姓,迅速地安定了荊州的社會秩序,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司馬炎為表彰他的功績,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中郎将的職務,負責指揮漢東江夏地區的全部軍隊,不久羊祜又被加封為車騎将軍。
羊祜根據在荊州多年對東吳經驗,上表司馬炎伐吳戰争必須穩紮穩打,辦好水軍做好充足物質準備,他的這些建議雖然遭到朝廷大臣們的反對,但是被司馬炎采納。經過多年的準備,公元276年羊祜上表《請伐吳疏》,認為滅吳的條件已經成熟,晉軍實力遠遠超過吳軍,而且兩年前吳軍主帥陸抗病死,吳主孫皓的高壓統治使得内部人心渙散、沖突重重,可以開始滅吳戰争。奏疏同樣是遭到了朝内其他大臣的反對,權臣賈充、荀勖、馮紞等人的态度尤為激烈,他們提出西北地區的鮮卑未定,不應該兩線作戰。公元278年,羊祜染病傳回洛陽,但羊祜抱病觐見司馬炎,再一次向司馬炎陳述了伐吳的主張,認為吳人暴政已到極點,此時伐吳可不戰而勝,同年羊祜病逝于洛陽,臨終時又舉薦有文武才略的度支尚書杜預接任其職。羊祜死後杜預按羊祜生前的軍事部署一舉滅吳,完成了統一大業,雖然羊祜沒有親自參加這次戰争,但他為規劃、準備這場戰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782年(唐代),禮儀使顔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祭奠,其中就包括征南大将軍南城侯羊祜。
羊祜典故
不舞之鶴
羊祜家裡養了一隻鶴,他十分喜歡這隻鶴。鶴在吃飽喝足後盡情狂舞,他向客人誇獎鶴是如何有靈性,客人前去觀看,鶴因為有生人在場,怎麼也不起舞,讓客人大失所望,說這是一隻不會跳舞的鶴。 後人用不舞之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
羊陸之交
典故出自《晉書·羊祜傳》,三國末期,晉遣羊祜伐吳,吳陸抗抵禦之,雖相為敵,而彼此講求德信,故後世稱兩國将帥身處不同陣營的交情為“羊陸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