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

《畫人傳》~第225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h1>

詩/盧秀輝

李日華(公元1565~1635年),字君實,号竹懶,又号九疑,浙江嘉興人。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

李日華著作甚多,一生論述無數,尤其對藝文更是鐘情有加。他有兩多,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

李日華是明代的大名士,他又精于鑒賞,号稱“博物君子”,在現今傳世的中國古書畫,多有他的印迹。在晚明文人書畫界,都有好古博物之雅趣。其中,以董其昌、王惟儉、李日華最為盛名。他們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前夜,感受着社會的激蕩變幻,内心充滿着各種沖突的交織。文人對此大變革無能為力,惟寄情于山水、借書畫抒懷而已。

李日華十歲時,就學于家塾。當時,朝廷應诏邀天下幫助國家出主意,十歲的李日華居然寫了應征疏,指斥張居正有十罪,見者咋舌,應诏疏後來被家塾先生燒毀。十六歲時,他廣讀史籍、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十七歲時,他出遊松江,跟随陳繼儒學習《詩經》。後遊杭州,從學于馮夢桢。二十八歲,李日華入京會試,并得中進士,即授為江西九江府推官。

每遇時代變遷,必有失意文人,對政局失望,悠遊于個人世界,捉力于詩文書畫,雖為小道,不失于為情緒的宣洩口。他們所做的就是把書卷氣和情緒借一種手段加以整合,整合的過程是表現文化、表現傳統、表現涵養。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

李日華借書畫整合了個人的情緒,當然,他對政治還是抱有希望。他有一個獨子,他非常愛他,這個孩子對書畫相當有天資,能夠陪他一起欣賞書畫、考證書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他每年都帶着兒子從嘉興坐船去往杭州,送他參加考試。兩人閑卧水上,談藝論文,甚是得意。從這一點看,李日華對政局沒有失望到不屑一顧。他在《佛手岩》一詩中寫道:

上方台殿此登臨,鐘鼓沉沉萬木深。

三楚白雲生佛手,九江寒月照禅心。

倒崖有地開蘭若,絕壁無門扣竹林。

安得舍身從老衲,蒲團終日觀黃金。

他還畫過一幅《宿遷溢水圖》,名噪一時。

崇祯年間,黃、淮漲溢,議者請引泗合沂濟運道,以避黃河之險。李日華實地考察後,繪《宿遷水溢圖》,寫實地描繪了宿遷水溢之災。他用潇灑自如的畫筆,通過典雅不俗的繪畫風格,反映他内心深處關心國事民生,把這種濃烈如火、慷慨激昂的情緒寄于畫卷。李日華作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這幅《宿遷溢水圖》畫軸,成為了傳世名作,甚至記載于《明史》。他在《秋日寫巨然筆意與若休》一詩中寫道:

山光沉綠樹酣黃,九月江南欲試霜。

獨坐灘頭不垂釣,蓼花風急送漁榔。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

李日華的父親李應筠,以經商緻富,家境殷實,富而好施,造福鄉裡。優裕的家境為以後的李日華的“博古君子”,打下了堅實的經濟保障。萬曆二十年,二十七歲的李日華成為進士,在朝任職十二年,從九江推官起,到曆任汝州佐貳副官、西華知縣、南京禮部主事等。因為母親病故,他離職丁憂,居家二十多年奉養老父。直至父殁,補禮部尚寶司丞。然而他不再出仕,一直閑居于家鄉,來往于蘇州、松江、杭嘉湖地區,興來乘船而往,興盡乘船而去,一任自由。他的座師馮夢桢、長輩項元汴等人,對他的這一時期的活動有重大影響。他在《畫扇》一詩中說:

春江初泛葡萄綠,鹭自翻飛鷗自浴。

煙消月落早潮平,山影沉沉壓漁屋。

笑拈此景付詩翁,曾向嚴灘五番宿。

這期間,他寫了八年日記,從未中斷,當時的嘉興人文淵薮,嘉興地區的書畫商人十分活躍,他們與李日華保持着十分頻繁的往來。在江南,文徵明一派畫家受到歡迎。當時文、沈本人的作品,已經成為搶手貨,有人甚至願意拿宋初關全的作品去換一幅沈周。他在日記記載的八年閑居生活中,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了一批精品書畫,并且長期持有,不再轉賣。

當時的江南,文風日甚,書畫盛行。李日華在一家小飯店裡吃飯時,發現牆壁上居然挂着的是文微明的畫。他在日記中記錄此事時,語帶贊賞,毫不驚訝。文風若此,江山既傾的頹廢之氣,絲毫不見。江南士人,心地清澈。

李日華曾經從和尚手中,長期借閱黃公望的畫,也不見有觊觎之心。君非小人,何來小人之念?李日華提到一幅黃公望的假畫,此畫流傳在嘉興地區好多年了,凡入他眼者,已經有三次了。這些“西貝貨”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就是有很多人喜歡。喜歡歸喜歡,也難以賣出高價。他還提到董其昌,想用一幅黃公望去換沈周。

公元1621年的初春,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季節。董其昌等名士齊聚于李日華的紫桃軒書齋,飲桃花酒,論古今書,品前人書畫,縱談人生格局。是日,董其昌在李日華收藏的趙孟頫《酒德頌》帖後,寫道:“行草書中,章草筆意,則有潇灑,精巧之風,頗具創意,不愧元大家趙孟頫秀逸章草之作。”

酒酣耳熱之時,書意詩情之中,李日華誠請董其昌醉書劉伶名篇《酒德頌》,董其昌酒興正濃,欣然而書。雖有數字出入,如李日華說:“幾字出入,當為瑕不掩玉之美。”

嘉興大鑒藏家項元汴先生,在李日華創作的《梵林圖》上留下了墨迹。他在那幅留存在寺院中的《焚林圖》上,寫下了兩行字,告訴和尚們千萬要好好儲存此畫,萬勿為俗子玷污,好讓後來的文人賢士為它寫下題跋。李日華的作品,在今天已經難以看到,他的前輩卻用心地流傳了下來。此畫用金紙,細筆描摹,人物樹石樓閣各自真切。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

江南書畫,已成市場,單純以書畫謀生生計維艱,經濟來源不足以維持阖家的生活,是以他們常常需要兼任塾師、醫生、古董販子、畫家乃至占蔔者,才能生存。李日華在給朋友的信中感慨道:寄情書畫,但不能以此為生。就算成了文嘉、陳淳這樣的大畫家,都不如董其昌“為兩收耳”,一邊官居高位,一邊又以翰墨流傳。他在《畫蘭》中說:

懊恨幽蘭強主張,開花不與我商量。

鼻端觸着成消受,着意尋香又不香。

李日華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生,崇祯八年(1635)辭世,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明代末期度過的。明代末期是一個動蕩的時期,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發生明顯的變化。張居正去世後,皇帝開始親政。但他怠于國事,時常斂财,極度放縱自己的欲望。他的怠政對吏治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各部門的工作處于接近停滞的狀态,在職的官員不能得到正常的待遇,空缺的職位沒有得到補充,國家無法如常運轉。而且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大臣們失去了皇權的限制,個人私欲逐漸膨脹,黨派鬥争激烈。

東林黨人掌握着主要的政權,對對立勢力窮追猛打,對過去的問題糾纏不休,導緻黨派争鬥愈加激烈。此時,魏忠賢的勢力正崛起,處于對立勢力的人投向魏忠賢門下,結成更大的勢力,争鬥比以往更為劇烈,東林黨人受到很大的打擊。崇祯皇帝登基後,想改變腐敗不堪的局面,但朝廷各方面事務停滞太久,縱使他有再高的抱負,也無力回天。

是以,李日華自做官以來,在家閑居了二十多年,在職的時候屢次乞休,在家的時候專心讀書,不問政事。李日華閑居家中,讀書和著述,深深體會到自由的好處。他談禅論道,逐漸追求蕭散自然的審美趣味。處于内憂外患之際,李日華的閑居生活并不是毫無挂礙的,他關注時局的發展,也曾期望時局變好,好一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無奈的是,他永遠等不到這一天,剩下的時日隻能投身于詩文書畫的世界中,寄托自己的情懷。他的藝術追求也是沖突的,一方面好古,另一方面極其欣賞有新變的事物。也正是這種沖突,形成了他獨特的審美趣味。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

李日華死于崇祯八年(1635年),這一年,張獻忠攻陷了朱元璋的老家風陽。張獻忠的軍隊将明皇陵的地上建築,亭台樓閣等一把火燒為灰燼,而且将明皇陵的三十萬株松樹也燒了,還殺死了看守皇陵的六十個太監,此外還将被關押在那裡的犯罪的一百多名皇族子弟全給釋放了。李自成也已經攻破鹹陽,占領了永壽。崇祯在宮裡得到消息,急得殺了幾名大臣。文微明的曾孫文震孟,也被崇祯皇帝怒斥而緻仕。

李日華書法是用顔、柳作為書法“原型”的,寬博的氣勢、厚重雄強的筆力和嚴謹的法度。他認為取此二者,能避免晚明因法度衰落,帖學靡弱、習氣的弊病。李日華以王羲之中和書風為最高追求,以古法和雄強書風為創作途徑,用以實作儒家中和雅正、溫潤敦厚、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的書法風格和書法品評觀。

盧秀輝有《贊李日華》一詩,贊曰:

桃葉渡煙江,

啼莺聲勸行。

一枝梅花過吾廬,

風雨更勸春歸成。

我厭做官催車馬,

更愛江南書畫并。

竹懶一卷自為格,

通儒幾度江湖萦。

宏富著書覺,

新亭依舊經。

東山歌酒起,

笑我一書生。

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李日華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書論也是被後代引用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