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传》~第225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李日华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其书论也是被后代引用最多的</h1>
诗/卢秀辉
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人。

李日华著作甚多,一生论述无数,尤其对艺文更是钟情有加。他有两多,一是著作多,二是别号多。
李日华是明代的大名士,他又精于鉴赏,号称“博物君子”,在现今传世的中国古书画,多有他的印迹。在晚明文人书画界,都有好古博物之雅趣。其中,以董其昌、王惟俭、李日华最为盛名。他们生活在改朝换代的前夜,感受着社会的激荡变幻,内心充满着各种矛盾的交织。文人对此大变革无能为力,惟寄情于山水、借书画抒怀而已。
李日华十岁时,就学于家塾。当时,朝廷应诏邀天下帮助国家出主意,十岁的李日华居然写了应征疏,指斥张居正有十罪,见者咋舌,应诏疏后来被家塾先生烧毁。十六岁时,他广读史籍、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十七岁时,他出游松江,跟随陈继儒学习《诗经》。后游杭州,从学于冯梦桢。二十八岁,李日华入京会试,并得中进士,即授为江西九江府推官。
每遇时代变迁,必有失意文人,对政局失望,悠游于个人世界,捉力于诗文书画,虽为小道,不失于为情绪的宣泄口。他们所做的就是把书卷气和情绪借一种手段加以整合,整合的过程是表现文化、表现传统、表现涵养。
李日华借书画整合了个人的情绪,当然,他对政治还是抱有希望。他有一个独子,他非常爱他,这个孩子对书画相当有天资,能够陪他一起欣赏书画、考证书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每年都带着儿子从嘉兴坐船去往杭州,送他参加考试。两人闲卧水上,谈艺论文,甚是得意。从这一点看,李日华对政局没有失望到不屑一顾。他在《佛手岩》一诗中写道:
上方台殿此登临,钟鼓沉沉万木深。
三楚白云生佛手,九江寒月照禅心。
倒崖有地开兰若,绝壁无门扣竹林。
安得舍身从老衲,蒲团终日观黄金。
他还画过一幅《宿迁溢水图》,名噪一时。
崇祯年间,黄、淮涨溢,议者请引泗合沂济运道,以避黄河之险。李日华实地考察后,绘《宿迁水溢图》,写实地描绘了宿迁水溢之灾。他用潇洒自如的画笔,通过典雅不俗的绘画风格,反映他内心深处关心国事民生,把这种浓烈如火、慷慨激昂的情绪寄于画卷。李日华作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这幅《宿迁溢水图》画轴,成为了传世名作,甚至记载于《明史》。他在《秋日写巨然笔意与若休》一诗中写道:
山光沉绿树酣黄,九月江南欲试霜。
独坐滩头不垂钓,蓼花风急送渔榔。
李日华的父亲李应筠,以经商致富,家境殷实,富而好施,造福乡里。优裕的家境为以后的李日华的“博古君子”,打下了坚实的经济保障。万历二十年,二十七岁的李日华成为进士,在朝任职十二年,从九江推官起,到历任汝州佐贰副官、西华知县、南京礼部主事等。因为母亲病故,他离职丁忧,居家二十多年奉养老父。直至父殁,补礼部尚宝司丞。然而他不再出仕,一直闲居于家乡,来往于苏州、松江、杭嘉湖地区,兴来乘船而往,兴尽乘船而去,一任自由。他的座师冯梦桢、长辈项元汴等人,对他的这一时期的活动有重大影响。他在《画扇》一诗中说:
春江初泛葡萄绿,鹭自翻飞鸥自浴。
烟消月落早潮平,山影沉沉压渔屋。
笑拈此景付诗翁,曾向严滩五番宿。
这期间,他写了八年日记,从未中断,当时的嘉兴人文渊薮,嘉兴地区的书画商人十分活跃,他们与李日华保持着十分频繁的往来。在江南,文徵明一派画家受到欢迎。当时文、沈本人的作品,已经成为抢手货,有人甚至愿意拿宋初关全的作品去换一幅沈周。他在日记记载的八年闲居生活中,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了一批精品书画,并且长期持有,不再转卖。
当时的江南,文风日甚,书画盛行。李日华在一家小饭店里吃饭时,发现墙壁上居然挂着的是文微明的画。他在日记中记录此事时,语带赞赏,毫不惊讶。文风若此,江山既倾的颓废之气,丝毫不见。江南士人,心地清澈。
李日华曾经从和尚手中,长期借阅黄公望的画,也不见有觊觎之心。君非小人,何来小人之念?李日华提到一幅黄公望的假画,此画流传在嘉兴地区好多年了,凡入他眼者,已经有三次了。这些“西贝货”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就是有很多人喜欢。喜欢归喜欢,也难以卖出高价。他还提到董其昌,想用一幅黄公望去换沈周。
公元1621年的初春,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董其昌等名士齐聚于李日华的紫桃轩书斋,饮桃花酒,论古今书,品前人书画,纵谈人生格局。是日,董其昌在李日华收藏的赵孟頫《酒德颂》帖后,写道:“行草书中,章草笔意,则有潇洒,精巧之风,颇具创意,不愧元大家赵孟頫秀逸章草之作。”
酒酣耳热之时,书意诗情之中,李日华诚请董其昌醉书刘伶名篇《酒德颂》,董其昌酒兴正浓,欣然而书。虽有数字出入,如李日华说:“几字出入,当为瑕不掩玉之美。”
嘉兴大鉴藏家项元汴先生,在李日华创作的《梵林图》上留下了墨迹。他在那幅留存在寺院中的《焚林图》上,写下了两行字,告诉和尚们千万要好好保存此画,万勿为俗子玷污,好让后来的文人贤士为它写下题跋。李日华的作品,在今天已经难以看到,他的前辈却用心地流传了下来。此画用金纸,细笔描摹,人物树石楼阁各自真切。
江南书画,已成市场,单纯以书画谋生生计维艰,经济来源不足以维持阖家的生活,因此他们常常需要兼任塾师、医生、古董贩子、画家乃至占卜者,才能生存。李日华在给朋友的信中感慨道:寄情书画,但不能以此为生。就算成了文嘉、陈淳这样的大画家,都不如董其昌“为两收耳”,一边官居高位,一边又以翰墨流传。他在《画兰》中说: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李日华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生,崇祯八年(1635)辞世,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明代末期度过的。明代末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张居正去世后,皇帝开始亲政。但他怠于国事,时常敛财,极度放纵自己的欲望。他的怠政对吏治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各部门的工作处于接近停滞的状态,在职的官员不能得到正常的待遇,空缺的职位没有得到补充,国家无法如常运转。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大臣们失去了皇权的约束,个人私欲逐渐膨胀,党派斗争激烈。
东林党人掌握着主要的政权,对对立势力穷追猛打,对过去的问题纠缠不休,导致党派争斗愈加激烈。此时,魏忠贤的势力正崛起,处于对立势力的人投向魏忠贤门下,结成更大的势力,争斗比以往更为剧烈,东林党人受到很大的打击。崇祯皇帝登基后,想改变腐败不堪的局面,但朝廷各方面事务停滞太久,纵使他有再高的抱负,也无力回天。
因此,李日华自做官以来,在家闲居了二十多年,在职的时候屡次乞休,在家的时候专心读书,不问政事。李日华闲居家中,读书和著述,深深体会到自由的好处。他谈禅论道,逐渐追求萧散自然的审美趣味。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李日华的闲居生活并不是毫无挂碍的,他关注时局的发展,也曾期望时局变好,好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无奈的是,他永远等不到这一天,剩下的时日只能投身于诗文书画的世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他的艺术追求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好古,另一方面极其欣赏有新变的事物。也正是这种矛盾,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
李日华死于崇祯八年(1635年),这一年,张献忠攻陷了朱元璋的老家风阳。张献忠的军队将明皇陵的地上建筑,亭台楼阁等一把火烧为灰烬,而且将明皇陵的三十万株松树也烧了,还杀死了看守皇陵的六十个太监,此外还将被关押在那里的犯罪的一百多名皇族子弟全给释放了。李自成也已经攻破咸阳,占领了永寿。崇祯在宫里得到消息,急得杀了几名大臣。文微明的曾孙文震孟,也被崇祯皇帝怒斥而致仕。
李日华书法是用颜、柳作为书法“原型”的,宽博的气势、厚重雄强的笔力和严谨的法度。他认为取此二者,能避免晚明因法度衰落,帖学靡弱、习气的弊病。李日华以王羲之中和书风为最高追求,以古法和雄强书风为创作途径,用以实现儒家中和雅正、温润敦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书法风格和书法品评观。
卢秀辉有《赞李日华》一诗,赞曰:
桃叶渡烟江,
啼莺声劝行。
一枝梅花过吾庐,
风雨更劝春归成。
我厌做官催车马,
更爱江南书画并。
竹懒一卷自为格,
通儒几度江湖萦。
宏富著书觉,
新亭依旧经。
东山歌酒起,
笑我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