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泉 (海洋局供圖)
海洋人物頒獎現場 (海洋局供圖)
朱文泉親筆簽名贈書揚子晚報記者(揚子晚報記者 薄雲峰 攝)
《島嶼戰争論》分3冊12篇,共127萬字(揚子晚報記者 薄雲峰 攝)
揚子晚報網6月9日訊(記者 薄雲峰)6月8日上午,“2017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開幕式在江蘇大劇院拉開序幕。現年75歲、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将獲得“2016年度海洋人物”稱号。“提升海洋意識要從基層抓起,從娃娃抓起。”這是他經常講的一句話。
倡議建設全國首家街道海洋國防教育館
2016年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海軍節,也是世界讀書日。當天上午,曆時一年多籌建的南京市鼓樓區甯海路街道海洋國防教育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是全國首家由城市街道投資籌建的海洋國防教育館,作為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 該館建築面積約1100平方米,分為海洋曆史、海洋形勢、海洋資源、海洋國策、海洋社群等部分。走進該館,直入眼簾的背景燈箱就是一幅氣勢磅礴的海浪圖景。在第二單元“嚴峻的海洋形勢”展示區,一塊巨大的電子沙盤不僅展示了海疆“九段線”的來曆,還生動地表現了我國海洋島礁被非法侵占的嚴峻形勢。“建設海洋強國”展區是整個教育館的“壓軸區”。最讓人震撼的部分是遼甯艦專題館和島嶼戰争理論研究館。這兩塊展區分别展示了遼甯艦的仿真模型、多種高新武器裝備模型和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上将耗時7年、撰寫的百餘萬字的理論專著《島嶼戰争論》中英文出版書籍以及相關媒體報道。
該館的建成,源于朱文泉曾經多次提出“要在街道、社群加強海洋意識教育”。該館正式對外開放後,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截至目前,海洋國防教育館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團隊超過200批,參觀人數達5萬餘人次,成為廣大群衆和青少年了解海洋知識、增強海洋意識的新載體。
曆時七年完成《島嶼戰争論》
作為陸軍上将,朱文泉堅持研究海洋戰略,他說,“自己一輩子沒離開過海,對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1942年10月,朱文泉生于黃海之濱,從小在海浪的陪伴下成長。入伍後,他曾擔任師長、大軍區參謀長、大軍區司令員等職務,為守衛祖國海防安全、維護祖國統一而長期研究準備。從1991年至今,朱文泉一直緻力于研究海洋島嶼聯合作戰問題,積累了不少知識和經驗,在海内外享有“著名兩栖作戰專家”之稱。他說,“未來的海洋島嶼作戰不是單一的作戰,而是陸、海、空、天、電的聯合作戰,一體作戰,立體作戰。戰區指揮員要有指揮聯合作戰的素質,否則打赢不了。”對于戰争,朱文泉的目光放得很長遠。近現代中國因海洋國防羸弱而遭受的屈辱曆史和多年從軍的經曆讓他意識到,海洋對于當代中國的安全與發展至關重要。
2007年9月,朱文泉從軍區上司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他決心寫一部關于島嶼戰争的書。為了完成這部著作,朱文泉先用兩年多時間搜集研究人類文明的島嶼戰争史,梳理總結每一場島嶼戰争的經驗教訓。後用8個多月拟訂提綱、提煉觀點、形成半成品,再用兩年多的時間集中寫作,最後又用1年多時間仔細打磨和研究。他還先後在北京、南京召開6次專家座談會,聽取意見。
2014年,朱文泉完成了《島嶼戰争論》。這部書分3冊12篇,共127萬字,從武器裝備、戰場環境、後勤保障、心理作戰、國際法運用、戰争準備6個層次對島嶼戰争進行了專題研究。《島嶼戰争論》的出版填補了國内外島嶼戰争理論的空白,得到了軍委上司和國内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有200多位專家學者先後發表了書評、評論,《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央電視台、《揚子晚報》、揚子晚報網等26家中央、地方媒體及各大網站都作了專門報道或刊發專家學者的書評。
2015年4月3日,記者曾出席在南京舉行的《島嶼戰争論》與海洋強國報告會,獲贈了朱文泉上将親筆簽名的書籍,聆聽了他的發言,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這部書能“告訴祖國的年輕一代,中國的出路在于建設海洋強國、保衛海洋強國。喚起群眾的海洋意識是一個惠及子孫後代的大工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世界發展趨勢是向海洋進軍。今後我要繼續為海洋事業搖旗呐喊,為建設海洋強國起到一點推動作用。”(編輯:曹盧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