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印度,有哪些南方絲綢之路的古蜀文化呢?

青衣道:從成都出發,分兩道:一條經臨邛、蘆山,雅州、漢源至西昌;

一條經樂山至宜賓、溯馬湖即金沙江,至安上,改由旱道經三棱崗、越大涼山黃茅埂,經昭覺至西昌,這條路是曆來由宜賓、屏山入涼山,至西昌的古道。再由西昌出發,經會無即會理、三縫即黎溪,渡金沙江即諸葛亮五月渡泸的泸水,去蜻蛉至弄棟即姚安,再由此西經祥雲、下關至靠近古南诏國都的大理;

或東經錄豐至昆明滇池。這條路是西昌到雲南的大道,也是諸葛亮南征的路線。又從大理出發,經漾濞、博南至永昌郡的不韋、保山。

永昌,古來就是中印交通的重鎮和通道,境内有身毒族人,疑即地志上記載的諸葛亮城,史稱這裡是中緬印古代交通要地。

再由此一經騰沖,至永平十二年置縣的哀牢,沿大盈江、太平江、伊洛瓦底江南行經幹崖至八莫、密支那,再西行至印度;一經潞西、畹町、瑞麗,經八莫、密支那、馬科到今印度利多的這條基本上沿古代道路修為現代公路,成于抗日戰争期間的滇緬印公路。

這條道路,古代稱為青衣道,因始于青衣得名,是漢代蜀郡對外貿易的西路,也是後來蜀漢諸葛亮南征的路線。

  五尺道:是公元前300多年楚威王遣大将莊蹻開拓、秦頞常修築的一條寬五尺的對外貿易路線,是後來西漢開辟的牂柯道和隋唐時代石門道的前身。這條古道,從宜賓南行,經高縣、筠連,向西折入橫江河谷,經豆沙關、大關、昭通、曲靖到昆明。

這裡又分兩道:一經元江,沿古代水道紅河下遊至越南;一經彌勐、文山出國境,沿明江到河内。北路,是蜀與中原常用的交通道,從成都出發,沿金牛道褒斜道到關中,經長安轉運。從印度佛教傳入四川的條件及其發掘的佛教遺迹來看,青衣道可能是比較重要的。

  四

  随着蜀印交通的發展,印度佛教在四川活動的曆史是很早的,對四川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這可以從文獻資料和出土實物兩方面來考查:

  一、林向《四川唐宋塔初探》、聞宥《四川漢代畫像選集》、李洪甫《孔望山佛教造像的内容及其背景》分析認為,自漢至隋,四川境内農民起義與封建割據交疊,兵燹災禍,連綿不斷,人心思治而不可得,轉而求神佛庇護,是以,四川漢夷地區,很早就流行了佛教,近年出土的漢代佛教遺物有:樂山麻浩崖墓的和蕭壩以及柿子彎崖墓的享堂石梁上,刻有結跏跌坐佛像,高一尺左右,寬約六寸,頭部有項光,右手施無畏印,先後已發現五尊,位置和形狀完全相同,現在樂山麻浩崖博物館公開展出;

彭山出土有佛教用以表示佛陀成道并作為禮拜對象的菩提樹和崖墓中掘出的塑有佛像的陶座,頭上肉髻分明,兩旁并有弟子侍立;西昌邛海邊漢磚室墓的捲拱磚上,有朱書梵文佛号,資料現存涼山彜族自治州博物館;

據說,蘆山、新津、成都等地先後也有漢代佛教遺物出土。既然目前已有這批漢代佛教遺物出土,而這批漢代佛教遺物很明題不是孤立的偶然現象,足見四川流行佛教的曆史是很早的,與外界傳說大不一樣。

  二、據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和其他文獻資料來看,迄今為止,在四川發現可供史學界、佛教界研究、參考的漢代佛教寺廟和佛教活動有:

①雙流縣:大塔山,陰宏道《益州山川圖》雲:阿育王使鬼兵造八萬四千塔,廣都其一。

《華陽國志》,廣都,漢武帝置,故城在成都府南四十裡,即今雙流縣治,轄今雙流、仁壽北部和簡陽西部;②郫縣:《古語》雲,郫縣七十寺,分布四郊内,其最著者為法定寺。

《高僧傳》雲:法定寺,是漢永平年間佛法初人中國時建,後晉惠遠寓居,著神異,寺有彌勒像,乃江流古槎所制;

③蒲江縣:《輿地紀勝》雲,南十五裡,有莫佛鎮,相傳漢文帝時有莫佛将軍征西南夷歸,學佛於此,其佛台前,石羊石虎尚在。

④重慶:《圖經》雲:缙雲山,在巴縣西北百三十裡,山有九峰,寶塔峰最著,有阿育王塔,迦葉尊者飾袈裟印文於獅子峰;缙雲寺,一名相思寺,有佛迹十三,在佛堂北十馀步。

⑤忠州:《州志》雲:東北三十裡,大成寺,漢初平建。

⑥遂甯縣:王象之《輿地碑目》記,蜀安國寺有碑,在遂州羅城外,永平二年立石。

⑦成都:明天啟《成都府志》,萬佛寺,相傳漢延熹二年建。

⑧榮經縣:《寶豐寺出土碑文》雲,荥經縣寶豐寺,始建于東漢。

⑨大邑縣:明《大邑縣志》載《重修興隆寺碑記》,興隆寺,一名接引殿,建自東漢永平間,有銅塔一座,高一丈八尺;楊升庵《開化寺碑記》:大邑霧中山開化寺,漢永平十六年建,原名大光明山普照寺,晉改天誠山顯應寺,唐複霧中普照,今名明改。⑩金堂縣:陳道康《金堂雲頂石城考》,據《慈雲寺高僧碑》載:漢桓帝(147-167)間,有梵僧世高法師,入山結廬,轉梵成華。雖然上述漢寺,多系相傳,但仍是有參考價值的。

  當然,佛教對古代四川的活動和影響,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在道佛兩教初建時的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并由此而形成的仙佛同源說,其作用是可以想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