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作為民國時期西北軍閥的首領,曾經呼喊出了:“日軍要挾我國欺我四萬萬。同胞奔走呼号,誓死赴國難。我愛國軍人,鐵血男子漢!”的壯志豪情,這般英雄氣概讓多少人敬佩不已。

他堅守愛國的唯一信仰,在爾虞我詐、戰火紛飛的年代能夠打破黨派禁锢,隻為了實作共同的理想,保家衛國。
不僅如此,作為國民黨進階将領的他深刻踐行着軍民魚水情,與百姓和手下的士兵打成一片,絲毫沒有什麼官架子,他就是馮玉祥。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作為一個有膽有識的虎将之子,馮玉祥的次子馮洪志更是不遑多讓,除了深受父親的影響,傳承了那份對于祖國矢志不渝的熱忱之心始終心系兩岸統一并為之不斷努力,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在核子實體學、材料力學、機械工業等領域書寫了傳奇,給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然而,抛開馮玉祥的巨大貢獻不談,馮洪志自己本身就是國之棟梁,國家理應對他的落葉歸根表示熱烈歡迎,可為什麼鄧小平卻表示拒絕?而後來事實卻證明,鄧小平這一舉動的确非常高明,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馮玉祥的言傳身教
馮洪志的成才,顯然離不開他受到的教育以及對于馮玉祥為人處世的耳濡目染。
馮玉祥始終堅決要求抗戰,即便是對于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蔣介石也剛正不阿,面對蔣介石竊取革命果實,破壞三民主義,甚至消極抗日,他毅然決然不再與之共事,後來甚至幫助共産黨揭露蔣介石的虛僞和獨裁,在失勢之後還深入抗戰後方,慷慨激昂地為前線宣傳募捐,為祖國為民族燃盡所有熱量。
這樣熱切的愛國之心和深明大義自然澎湃了馮洪志的内心,從此他堅持初心,是非分明,敬業愛國。
馮玉祥一直嚴格要求馮洪志,支援他出國深造,進修機械專業為抗日戰争勝利後建設祖國貢獻力量,而即便境況再糟糕仍積極向上,時刻提醒他重視學業。
父親作為一個位高權重的進階将領時,不過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始終節儉樸素,對于自己的孩子更是秉承窮養的原則,讓他們從小便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性,能夠始終不驕不躁,具有富貴不淫的精神品格。
國之棟梁
在父親的影響和教育環境下長大,馮洪志從小便勤奮刻苦,12歲起便前往蘇聯學習工業材料,後來又赴美留學深造,涉獵廣泛,其中包括了核領域。
他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素養,參與研發設計了許多核潛艇和核電站,甚至讓美國都刮目相看,在全美高科技領域嶄露頭角,站穩了腳跟,為自己打拼出了一席之地,美國也非常想留住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秉承着父親“終生獻身于民族國家事業”的教誨,在當時工業發展受到打壓而停滞不前的被動局面下,他一直緻力于推動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将自己學到的先進的技術帶到祖國。
盡管身處異國他鄉,沒有美國國籍,他依舊不氣餒,始終堅信隻要本領紮實,便天無絕人之路,他能夠靠自己的才華自食其力,于是馮洪志在種種限制和歧視的禁锢下夾縫求生,為自己拼出了一條大道。
事實證明他确實做到了,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認可,堅定地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發展得風生水起。
良苦用心:回國夙願遭拒
經曆了多少風雨,新中國成立了,燃起了希望之火,馮洪志自然也心潮澎湃,想立刻回到祖國的懷抱。
然而卻道阻且長,美國不斷阻攔扣押不想放過這一個天賦異禀的人才,直到中美關系緩和,55歲的馮洪志才得以在中國聯絡處黃鎮主任的邀請下,重新踏上祖國的土地,他表示希望能重歸故土,做一個名正言順的中國人。
馮洪志終于得以與親人團聚,這更加堅定了他要回到祖國懷抱的願望。
1982年,鄧小平會見了馮洪志一家,他便借此機會提出了自己的請求,而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位國之棟梁,鄧小平竟然不念舊情地婉拒了,希望他不要着急回來。
這究竟因為什麼呢?原來,鄧小平考慮到馮洪志的學習工作經曆都在美國,且好不容易才擁有了今天的聲望和地位,積累了寶貴的人脈和技術資源,這對于正處于建設關鍵時期的新中國顯然難能可貴,隻有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中國的工業才能有突破性的進展。
而馮洪志的身份也比較特殊,作為備受的國民黨将軍馮玉祥的後代,或許還能在促進兩岸統一的大業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促進祖國的統一。
的确,在馮洪志兩次寄給蔣經國大義凜然滿民族氣節的書信後,蔣經國權衡利弊,深受感動,兩岸的隔膜終被打破,加快了兩岸統一的程序,馮洪志功不可沒。
同時,為了促進新中國工業的發展,馮洪志在美國創立泰山工業公司,為中國引進先進技術,為中國的工業發展拓寬了領域,積極與中國進行對接,發展核潛艇等高新技術産業,直到總部遷至中國時,市值超過了上百億。
可見,鄧小平的決策是多麼的明智和正确,高瞻遠矚,不僅在兩岸關系上有所緩和,更是讓我國的工業發生了質的飛躍。
小結:
碩果累累,功成名就,仍然不忘初心,無視一切誘惑,堅定地說出:“我是中國人”,這就是将門虎子——馮洪志,他用行動踐行了愛國之心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發光發熱。
鄧小平也讓世人看見了作為一個國家上司人的深謀遠慮,一切為了國家,一切為了人民,他的決策顯然高明,馮洪志顯然也不負衆望,他們為中國建設付出的所有終将被世人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