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盛世危言/文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啼笑皆非的翻譯</h1>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的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功夫在英語中是Chinese kung fu,而不是Chinese gong fu。為什麼童年偶像周傑倫的英文名字叫Jay chou,而不是Jay zhou。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問大家一道“常識題”,常凱申是何許人也?

2008年,清華大學曆史系的一位教師,在其學術著作中将chiang kai shek這個名字譯為常凱申,是以鬧了一個大笑話。因為這位常凱申其實是大名鼎鼎的蔣介石。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這樣的翻譯并非個例,從上面我們提到“中國功夫”和“周傑倫”就可以得知。而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翻譯,都是由“威氏拼音”而産生的。

威氏拼音是由英國外交官威頹瑪在1867年創造的。他參考50多年前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對中國名詞的音譯方案,用拉丁字母給北京話設計了一套注音方法。威氏拼音更接近英語的拼讀習慣,是以才會出現我們現代人對于英文中的一些中國詞彙,尤其是名字的錯位了解,把這些英文再次譯回中文時,簡直是面目全非的笑料。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魯迅的論斷</h1>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我們從國小習的漢語拼音,來自新中國1958年頒發的《漢語拼音方案》。不過,這套我們現代中國人最熟悉的拼音方案直到1982年才獲得國際認可,是以很多的英語翻譯仍然習慣于舊時的翻譯方法。

我們都知道,漢字是象形文字。那麼,在1867年以前,中國人是如何學習拼讀這些文字的呢?在古代,“國小”不是我們現在了解的教育階段,而是一門學科。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學習漢字的字形、字音、字意。這門課通過,現在我們小的時候類似學習英語下面标漢字的方法,來進行字音認讀。如囧字的讀音就是“具永”。其學習難度可想而知。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對此,魯迅先生就曾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論斷。他說: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先進的文化隔離。我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衆的漢字。這裡,魯迅提到的新文字就是上個世紀30年代推行的拉丁化漢字。

今天,漢字是否要拉丁化的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尤其是計算的發展,使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趕上甚至超越了英語的輸入速度。于是有人樂觀地說道,21世紀将是“漢字的世紀”,全世界的人都将使用漢字。他們認為漢字承載的資訊量多,是資訊化時代最好的傳播媒介。

不過,我還是好奇,作為新文化領軍人物的魯迅為何會如此決絕的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或者說,魯迅對于漢字認識的偏差為何如此之大?從漢字到國運,這其中到底有着什麼樣的曲折?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漢字的由來</h1>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魯迅說:字是倉颉造的,這是一般學者的主張,他們自然有他們的出典。不過,我還見過這樣一副倉颉的畫像,是生着四個眼睛的老頭陀。可見要想造字,相貌必須出奇。然而做《易經》的人卻比較聰明,他說:上古繩節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他不說倉颉,而是說後世聖人,也許他無意中就不相信古代會有一個獨自造出許多文字的人,是以就隻是這麼含含糊糊的來一句。

魯迅之是以會這麼說,就在在駁斥聖人造字的英雄史觀。文字既不是四個眼睛倉颉造出來的,也不是什麼後世聖人造出來的,它應該是人們在生存和社交中長期實踐得出來的。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魯迅對于漢字起源的說法無疑是正确的。就如同語言産生于人們的生産實踐中一樣,文字也是在生産勞動中出于合作的需求逐漸産生。魯迅對文字起源的看法是對整個統治階層的挑戰。文字是文明的标志,跟語言比,它的出現要晚得多,學習也不易得多。每個人都能說話,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識字、寫字。識字和寫字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文明發展之中,識字、寫字隻是一部分人的專利。

魯迅對此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文字在人民間萌芽,後來卻被特權階級所收攬。社會改變下去,學習文字的人群也擴大起來,但大抵限于特權者。至于平民,那是不識字的,并非缺少學費,隻是限于資格,他不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h1>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魯迅認為造成農民愚昧的原因是統治者剝奪了人民受教育的權利,而具體的方法是“難文字,難文章的封鎖”。前者需要社會改革來解決,後者則需要國文改革來解決。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學革命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對國文改革的覺悟,但是隻解決了文章難(白話文運動)的問題,卻沒有悟出中國此時的文字等于沒有文字。

在魯迅看來,國文的改革在于文字的改革。當時,中國的文盲就有百分之八十,至于會寫文章的人就更少了。一個國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喪失了用文章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也喪失了接受外來文化的資格和權利,進而使整個中國變成一個無聲的中國。是以他說: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私塾出生的魯迅,對于學漢字之難深有體會,他由己推人的說:我們中國的文字對于大衆,除了身份、經濟上的限制外,卻要加上另外一個高門檻——難。單是這條門檻,隻要費它十來年功夫,就不容易跨過。跨過了就是士大夫,而這些士大夫又竭盡全力使文字更加艱難起來,因為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嚴,超出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文字難,文章難,這還都是原來的。這些上面,又加以士大夫故意特制的難,卻還想他和大衆有緣,怎麼辦得到?

對此,不光是魯迅同意。瑞典國文學家高本漢把中國國文還歐洲國文進行比較後,得出了一個相似的結論:中國的文字好像是一個美麗又可愛的貴婦,西洋文字像是一個有用而不美麗賤婢。瞿秋白在文章《中國人和中國文》中也引用上述的表達。他認為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并沒有多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漢字仍然脫離群衆,而被士大夫階級獨占。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h1>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1934年,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寫了多篇有關“大衆語”與“拉丁化”的文章。其中在《答曹聚仁先生信》的編者注釋中,解釋了魯迅為何會多次涉及到這個話題的緣由。

1934年5月,中央政治學校教授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禁學文言與強令讀經》的文章,其主張是國小五六年級應該參教文言,中學讀《孟子》。當時有很多人進行反駁。于是在文化界展開了關于文言與白話的争論。

7月25日,當時《社會月報》的編者曹聚仁發出一封關于征求大衆語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了5個問題:

一、大衆國文運動,當然繼承着白話文運動而來。究竟現在,有沒有劃分新階段,提倡大衆語的必要?

二、白話文運動為什麼會停滞下來?為什麼新文人(五四運動以後的文人)隐隐都有複古的傾向?

三、白話文成為特殊階級(知識分子)的獨占工具,和一般群眾并不發生關聯;究竟如何能使白話文成為大衆的工具。

四、大衆國文的建設,還是先定了标準的一進制國語,逐漸推廣,使方言逐漸消失?還是就各大區的方言,建設多元的大衆國文,逐漸集中以造成一進制的國語?

五、大衆國文的作品,用什麼方式去寫成?群眾所慣用的方式,我們如何棄舍?

正是給曹聚仁的回信中,魯迅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即漢字與大衆是勢不兩立的,漢字必須羅馬拼音化。魯迅還表示,不僅要漢字拉丁化,就連方言也要拉丁化。但是這并不表示魯迅主張要漢字、或者說中國文化的全盤西化,相反的是要中國文化全盤方言化。說白了就是對曹聚仁所說的第三條進行回應,不能讓白話文成為特殊階級的獨占工具,讓漢字能夠被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看懂。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魯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主張?我們從曹聚仁的提問中就可以窺得一二。曹聚仁的提問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現象——白話文與大衆語之間的斷裂。毫無疑問,白話文給新文學打開了一條道路。但是随着白話文發展,在它實作疏通表達的極限之後會不會落到與文言文一樣的曆史地位,成為下一個特殊階級壟斷知識和文化的媒介?

魯迅想要漢字拉丁語話為了就是群眾與文字不再有隔閡。因為拉丁文是表音字,可以做到會說的人就可以會讀,甚至會寫。但我們卻不能簡單的了解為漢字拉丁化就是把中國文化全盤西化,雖然這兩者在結果上相似,但是其動機和思考過程卻完全不同。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h1>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1936年6月,魯迅先生纏綿于病榻,這也是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日子。當時他在接受采訪時仍然痛心疾首地呐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可是,今天漢字仍然應用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還沒有退出曆史舞台的迹象。我們是否要要全面批駁魯迅的觀點呢?

現在媒體上經常會出現很多的“魯迅說”,好像隻要是魯迅說的便是對的。于是乎又出現很多人玩梗,把魯迅沒有說過的話安到他的頭上。前者是迷信權威,後者是對權威的解構。因為我們都清楚,在當今的語境之下,說魯迅說的話是錯的,就是一種政治不正确。就好像現在提出漢字不好,就會觸動某些人的神經,他們會大罵你不愛國,是漢奸。

我覺得,承認漢字在某方面不如英語(拉丁語)恰恰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我們的國小教育要花費6年的時間,這比拼音文字國家平均多出2年,多出的部分主要是解決識字、寫字的問題,這是事實。

魯迅提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何說他的判斷并沒有錯一、啼笑皆非的翻譯二、魯迅的論斷三、漢字的由來四、漢字的難,是人為造成的五、主張漢字拉丁化,并不是主張中國文化全面西化六、殊途同歸,并不能說明漢字的優勢

不過,我們現在的中國沒有出現魯迅的擔心的那樣,文字成為一小部分特殊階級專利。與其說魯迅的論斷錯了,不如說是中國共産黨做對了,隻是兩者對于同一個問題采取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60多年的掃除文盲活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1949年,全國有5.4億人口,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0%,有80%的人口時文盲,農村的文盲率更實在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裡八鄉都找不到一個識文斷字的人。

但是到了1990年、2000年兩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成人文盲(15歲以上)數量從18200萬減少到8500萬,成人文盲率從22.23%降低到8.72%;青壯年(15-50歲)文盲人數從6171萬降到2044萬,青壯年文盲率從10.34%降到5%以下,實作了我國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标。中國許多地區或機關榮獲了“娜傑達·克·克魯普斯卡娅獎”、“野間掃盲獎”、“世宗國王獎”等國際掃盲獎勵和榮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