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喜歡玩鳴蟲的市民常說,過了年的蝈蝈能換一頭騾子,這句話,不僅形容其過了冬蝈蝈的價值,也說明把一隻秋蟲養過冬的不易。清明節氣裡能見到活蹦亂跳的蝈蝈就更少見了,在青州市王府西街路西首宋軍的箱包門頭前,來往的市民除了可以在秋天聽到蝈蝈的叫聲,甚至一年四季都能聽見蝈蝈的叫聲,特别是在寒風刺骨的臘月中,蝈蝈的叫聲讓人稱奇。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宋軍在制作蝈蝈葫蘆。

  

8日下午,在宋軍的門頭房前,記者見到了他的兩隻“寶貝”,體型較大的一隻蝈蝈被關在一個精緻的籠子中,較小的一隻蝈蝈則在有機罐裡,兩隻蝈蝈在初春的天氣中雖然少了虎虎生威的銳氣,但在其他昆蟲還未醒來時仍看上去比較稀罕。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宋軍養的蝈蝈

主人宋軍告訴記者,他今年50歲,從年輕時候玩蝈蝈到現在有近30年的曆史了,說起這些可愛的小蟲時,他打開了話匣子,蝈蝈的曆史、飼養技術、蝈蝈類型及如何甄别蝈蝈品質好壞他說得頭頭是道,當記者稱他為專業玩家時,他卻謙虛地說一知半解。宋軍稱,他目前手中的兩隻蝈蝈,并非本地普普通通的蝈蝈,而是專門從天津購買的,青州當地的蝈蝈市場價格大約在每隻10元,而他的蝈蝈每隻價格超過200元,是精心挑選的特殊品種,飼養好的話過冬不在話下,而當地的蝈蝈是通俗意義上的百日蟲,壽命在3個月左右,最主要的是,他精心挑選的外地蝈蝈叫聲清脆悅耳,聲如洪鐘,與本地蝈蝈有很大的差别。  

“在20多年的蝈蝈飼養中,把蝈蝈養過冬天一般不成問題,最長的一隻養到6月份,基本上能和新上市的蝈蝈接上頭。”宋軍表示,他以興趣為主,順便捎帶着幫志趣相投的朋友挑選幾隻蝈蝈,“過去,玩蝈蝈鬥蟋蟀也是古城青州一種傳統文化,有悠久的曆史,但随着時代的發展,特别是市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忙于工作,這些看似與正常生活格格不入的傳統文化逐漸從正常生活中脫離,也讓古城的生活少了許多的閑情逸緻。  

宋軍除了飼養蝈蝈讓人稱奇,更讓人稱道的是,他還制作各種飼養蝈蝈的工具——蝈蝈葫蘆。在宋軍為記者展示的他精心制作的蝈蝈葫蘆中,從可以放在桌子上的擺件到可以揣在懷裡把玩的器具,雖然大小不一,但工藝精緻,獨具匠心。宋軍說,别看蝈蝈葫蘆小巧精緻,但制作的工序相當繁瑣,從鋸葫蘆、配實木口蓋、選高蒙心(裝修網格)、到配膽、烙畫、清洗、防蟲、防黴等數十個工序,僅制作的工具就多達數十種,做工精緻的蝈蝈葫蘆上有人物山水、走獸蟲魚,也有新穎别緻唐詩宋詞,讓人愛不釋手。宋軍告訴記者,明清時代用蝈蝈葫蘆蓄養鳴蟲的風俗達到頂峰,這個傳統曾經在許多地方流行,但時至今日,這種風尚隻在北京天津一帶還有比較完善的儲存,在大雪紛飛的冬天,把蝈蝈放進葫蘆中,再把蝈蝈葫蘆往懷裡一揣,聆聽着蝈蝈的叫聲,别有一番情趣。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宋軍蝈蝈葫蘆

蝈蝈葫蘆好看,但制作卻并非易事,再加上蝈蝈葫蘆屬于小衆的文化,是以懂得這項手藝的師傅并不多。宋軍告訴記者,他這項手藝是跟王府街一位制作金銀首飾的師傅黃建成學習的,經過近兩年的學習,而後自己一邊琢磨一邊研究,幾年功夫下來才逐漸弄懂了這項手藝,去年,他做了3個蝈蝈葫蘆,閨女見其精美實用,便将其挂在了網上出售,沒想到3個蝈蝈葫蘆被東北一個買家以高價訂購。  

青州有一個養蝈蝈大師,搭配着葫蘆一塊玩!高手在民間

宋軍制作蝈蝈葫蘆的工具

既然蝈蝈葫蘆價值不菲,為什麼宋軍沒有做專職的蝈蝈葫蘆手藝人呢,宋軍如實說,一個蝈蝈葫蘆的成本并不高,但要精心制作一個,最起碼要拿出兩到三天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做,如果以一個售價300元的蝈蝈葫蘆算的話,刨除成本,每天的工錢了了無幾,這跟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相比相去甚遠,失去了經濟的内在推動力,這項傳統技藝同樣面臨失傳的困境。

  采訪的最後,宋軍坦言,把玩蝈蝈和養花鳥蟲魚一樣,隻是一種消遣樂趣和一種精神寄托,說其玩物喪志并不恰當,人們隻是通過蓄養動物的方式更加真切的體味生活、熱愛生活,進而讓人們在平凡的日子中增加點睛之筆。

文/圖 記者 李華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