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衛視首播了40集革命曆史題材電視連續劇《百煉成鋼》。在《百煉成鋼》第一集,蔡和森、陳延年、陳喬年等革命志士紛紛遠赴法國勤工儉學。

什麼是勤工儉學?
在清末民初,中國到歐美國家留學,一般隻有兩種,一是公費,二是自費。公費留學生數量太少,自費留學生需要大量開支,一般家庭根本就承受不了。勤工儉學是第三種留學方式。它采取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的方式,使得衆多家境貧困的有志青年得到了留學的機會。
在民國時期,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革命志士和留學生有很多。資料顯示,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大約2000多人到法國開展勤工儉學。他們的故事後來被拍成了革命曆史題材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
衆所周知,從晚清時期以後,許多中國人前往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歐美國家留學。為什麼到了民國時期,革命志士會選擇法國作為勤工儉學的目的地?
首先介紹一下曆史背景。
中國留學生到法國開展勤工儉學的浪潮,始于1919年。在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持續了4年多時間。交戰雙方是同盟國和協約國。同盟國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主力,協約國以英國、法國為主力。這是一場異常慘烈的世界大戰,雙方士兵和平民傷亡總數超過了1億人。
在這場戰争中,法國作為主戰場,進行了戰争總動員,在全國範圍内進行征兵。由于年輕人都上了戰場,接下來法國就面臨着勞動力嚴重缺乏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國從中國招募了一批勞工。
從1916至1918年,約有14萬中國勞工遠涉重洋來到法國。他們之中的一部分被安排到法國工廠裡,從事勞動生産;另一部分被安排到前線,從事挖掘戰壕、裝卸彈藥給養、修築鐵路、公路、橋梁以及制造槍彈、救護傷員,掩埋屍體甚至掃雷等非戰鬥類工作。
中國華工為協約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數千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對此,法國方面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法國社會黨活動家馬略·穆特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中國懷着真誠的善意積極地參加這場與法國生死攸關的戰争。中國所提供的援助彌足珍貴。”法國陸軍部緻函中國時說:“華工予吾人極大之助力。”法國元帥福熙說,中國勞工“是一流的勞工,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從那時候開始,法國就意識到,中國勞工不但能幫助打仗,還能參與到戰後的建設工作,隻是需要讓他們接受教育。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主動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儉學崗位。
那麼,中國這方面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在1919年以後,中國進入社會大變革時期。各種社會制度改革的新思潮在中國風起雲湧,對年輕一代形成了思想沖撞。年輕一代希望走出國門,到歐美國家去學習新思想、新技術,更好地建設自己的祖國。
既然法國願意提供大量勤工儉學崗位,中國年輕一代又有走出國門的強烈意願,雙方就一拍而合。
在中法雙方一拍而合的過程裡,離不開一個中國人的“牽線搭橋”。他叫李石曾。
李石曾是河北高陽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早在1902年,李石曾就随駐法公使孫寶琦來到法國,先後求學于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巴黎大學等學校。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創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從河北保定招募了一批勞工。李石曾在做工之餘,還讓他們接受教育。這算是勤工儉學的雛形。
1916年,李石曾和蔡元培等成立了華法教育會,正式啟動了勤工儉學的留學方式。李石曾與法國政界、文化界、經濟界有着密切的聯系,這種留學方式得到了法國方面的認可。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有一批又一批中國留學生到法國進行勤工儉學。
當然,因為是勤工儉學,中國留學生的生活條件比較差。他們前往法國的路上,是乘坐線黑暗、環境潮濕、空氣悶熱的貨船。他們到了法國,求學的學校教學品質不高,工作的工廠勞動強度很大。
不過,在法國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們,以頑強的毅力進行學習和工作,有所收獲。他們之中很多人回國後,成為革命運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