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在老北京,四季吃食要講究生活的儀式感,尤其是立春這樣的重要節氣。早年間,北京人立春有吃蘿蔔的習慣,蘿蔔又稱菜根,“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其中流傳的的正是千百年來的信念,蘊含着人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勁頭,特别适合這個春天。

立春的大餐是春餅,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送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把這些菜一起卷進春餅裡吃,這便是一頓生機勃勃的“咬春宴”。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春餅裡有一道缺一不可的吃食,那就是醬肘子,我一直認為,沒有它的春餅是沒有靈魂的,今天就來說說我最愛的醬肘子和天福号。

說起天福号的醬肘子,絕對是老北京醬肉數得着的頭一号。皮嫩肉酥,味道醇厚,肥而不膩,想當年連慈禧都好這一口兒,愣是給天福号發了塊腰牌。甭管過去,還是現如今,這都是北京人熱愛的美食。

醬肘子有很多種吃法。每次我路過天福号的店,總會忍不住買一塊皮色黝黑發亮的醬肘子帶回家,不算直接上嘴啃,這最簡單的吃法就是切成大片兒蘸料吃。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醬肘子切片說起來簡單,實操常出問題。天福号的醬肘子皮嫩肉酥,切不好的話,就得碎一案闆。有兩個秘訣您記好喽,這第一是,買回來的肘子先放冰箱冷藏室裡頭放個半拉鐘頭再拿出來切;這第二條就是一定得用薄片兒快刀切,一股子力氣一刀切下去才完整,千萬别拿着刀在肉上可勁兒“嘎悠”。這些切成大片的醬肘子,白嘴兒吃就已經很香,再講究點的,可以配上甜面醬,或者傳統的蒜汁蘸料。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醬肘子還可以配主食,通常我買肘子的同時會買幾個芝麻燒餅,剛烤好出爐的,冒着熱氣切開,夾涼肘子,這叫一個美!當然,卷春餅更為經典,但不能随便吃,那是要講究儀式感的。當年京城有名的盒子鋪不少,天福号位列其中。是以,北京人的“咬春宴”裡,少不了天福号的貢獻。

追溯天福号的曆史,是200多年前西單路口的一家醬肉鋪。老北京的屠宰業及所開的肉鋪,多是由山東掖縣人來操作經營,天福号的建立者劉鳳翔就是掖縣人,他來到北京後,在西單牌樓的東北角開了個醬肉鋪,他在醬制的工藝上十分用心,采用茴香、花椒、砂仁、豆蔻、桂皮和白芷等香料,再加上陳年老湯和上等黃醬煮成。劉鳳翔醬出的肘子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外皮色澤紫紅發光,肉爛到入口即化,味道極美,但由于他的店面小,無名無号,是以雖然嘗試過的顧客大多“回頭”,但生意總是做不大。

據說劉鳳翔有一天到集市去進貨,路過一個舊貨攤時,見那裡橫着一塊舊匾,上面用顔體楷書寫着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天福号”,劉鳳翔覺得“天福”二字有上天賜福的意思,非常吉利,正好可以拿來用作自己店鋪的店名招攬客人,于是他買回了這塊舊匾,稍加修整裝飾,就懸挂在小店的門楣上了。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京城本來就是個特别講究文化的地方,來往西單的人們一見匾額上的字寫得好,便前來駐足觀看,特别是一些文人雅士,在品評書法的時候也選購熟肉,一嘗之下覺得味道奇佳,便廣為傳揚,天福号就此生意興隆開來,到光緒年間,天福号醬肉,無論工藝還是口感都已經冠絕京華。

真正讓天福号成為天下馳名字号的,是一位“貴人”——慈禧。據說,有一位住在舊刑部街的朝廷官員經常買天福号的醬肘子,這個官員很有可能是内務府的,有一次他讓天福号精心加工制作了幾個醬肘子獻給慈禧,慈禧吃了,覺得肉爛不膩不塞牙,非常滿意,便讓天福号按時往宮内送醬肘子,并賜給他們一塊腰牌以便通行,是以天福号一下子名聲大噪。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天福号醬肘子還有一位鐵杆粉絲,那就是末代皇帝溥儀。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溥儀向往西方生活,穿洋裝、吃洋飯,對清宮傳統的食品不屑一顧,可是天福号卻是個特例,盡管溥儀每天吃的西餐不重樣,但是天福号醬肘子卻是西餐桌上的必備之菜。1959年溥儀特赦後,第二天就騎着自行車來西單天福号買醬肘子。

解放前,天福号除了賣醬肘子、醬肉外,還賣清醬肉、爐肉、大丸子,很受食客歡迎。特别是在冬季,熬白菜是配上幾片爐肉或切成兩半兒或四半兒的大丸子,鮮香無比,好吃不貴。這幾種北京特色熟食,可能年輕人都不太知道,因為從上世紀50年代之後就陸續消失了,它們的名字隻出現在美食家的文字中,引人無限遐想。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清醬肉

比如,北京特産清醬肉,類似南菜中的火腿。清醬肉實際上是用醬汁腌肉。醬汁是做醬時醬缸裡面溢出的一種濃汁,色重,味極香而醇厚。清醬肉是滿洲人帶入北京的,據說是由内務府的“包衣”傳給開盒子鋪的山東人,在清末的北京開始流行。相較于火腿,老北京人隻對清醬肉情有獨鐘,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就寫過:“有些北方人見了火腿就發怵,總覺得沒有清醬肉爽口。道地的北方餐館作菜配料,絕無使用火腿,永遠是清醬肉。”

清醬肉的做法是選肥瘦合度的薄皮後臀尖,先用少量鹽腌,然後将鹽洗幹淨,再用清醬腌漬。最初制清醬肉的方法是,用鹽腌制數日,待肉腌制成後,放入清醬内至少腌制一年然後風幹。這種制作方式由于效率低下制作周期要2年多。唐魯孫先生在回憶“北平的獨特食品”提到:“據說清醬肉要一年半才算腌好出缸,絕無油頭氣味,火腿要蒸熟才能吃,清醬肉隻要一出缸就可以切片上桌,真是柔曼殷紅,晶瑩凝玉。”如今,天福号的清醬肉又回來了。

吃好喝好,歲月靜好!食肉族最愛,“咬春宴”裡沒有它就沒了靈魂

爐肉

回來的還有爐肉,所謂老北京的爐肉,就是選肥瘦和肉層适合的整塊豬五花肉,放在烤爐中烘烤。爐子用磚砌成,形似一個小屋,爐内上部橫穿一根鐵杠,将整塊豬肉處理好後用鐵鈎挂在杠上,點燃下面的爐子用火烘烤。直烤得豬肉肉皮起泡,油脂淌盡為最好。烤熟的爐肉,肉皮表面微黃焦脆,肉的部分肥而不膩、瘦而耐嚼,柔軟而鮮嫩。切時,将烤好的肉放于案上,肉皮朝下肉朝上,一下刀便感清脆有聲,切成薄片後即可吃。切成的薄片亦可熬白菜等,美味鮮香。過去老北京人要是用還微溫的爐肉下酒,那真是别有風味兒,真能喝他個一醉方休。爐肉切後的殘渣,即是做爐肉丸子的原料。

一位老北京回憶,它父親早年間經常去老字号天福号買爐肉丸子。“那色澤微黃、外焦裡嫩、呈扁圓形狀且表面疙疙瘩瘩、香氣撲鼻的爐肉丸子售價非常便宜。買回來後,一般是切成小塊用來熬白菜,熬熟的白菜湯鮮香味美,别有風味,讓你不喝個‘肚兒圓’不肯罷休,至今回味起來令人垂涎三尺。”

美食,帶着歲月的萬般滋味,吃好喝好,便是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