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搜圖
▲遼沈戰役形勢圖
位于山海關以北的錦州城,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遼西走廊要沖,華北與東北交通聯絡之咽喉要地,一旦這裡被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攻占,華北和東北兩大“剿總”的陸路聯系就将被切斷,東北境内的55萬國民黨軍也就成了甕中之鼈,覆亡在即。
▲錦州守軍範漢傑劇照
錦州守軍司令下轄4個軍15萬人
為此,蔣介石下令将1948年1月初剛成立的冀熱遼邊區司令部由河北秦皇島移至錦州,改為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原邊區司令範漢傑也改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負責率領新5軍、新8軍、第54軍、第93軍等部共15萬人,承擔錦州一線的守備任務。
範漢傑早年畢業于黃埔一期,由于屢立戰功,成為黃埔學生中最早升任師長的人之一,後來又被保送日本、德國留學,回國後曆任第19路軍參謀處長、第1軍副軍長、第27軍軍長、34集團軍總司令、38集團軍總司令和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等要職,在軍閥混戰和抗日戰場上久經戰火,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我軍屯兵義縣城外
第93軍暫20師被留在義縣
是以,1948年8月底,東北野戰軍主力剛開始向錦州外圍逼近,範漢傑就敏銳意識到大戰将近,遂決定盡快收縮兵力,将新5軍、新8軍、第93軍集中在錦州城内,而将第54軍集中在錦西、葫蘆島一線擔任守備,保障出海口,迎接經海路來援的華北侯鏡如第17兵團,共同經塔山救援錦州。
按照這一部署,錦州守軍将集中至少12個師的兵力用于守城,但實際執行起來卻發現并不順利。首先是駐防錦州以北義縣的第93軍暫20師就調不回來,因為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認為義縣雖小,卻是錦州通往承德、赤峰和經新立屯到達沈陽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重要,不能輕言放棄。範漢傑雖然舍不得暫20師這支7000人的半美械精銳,但考慮到義縣距離錦州不足50公裡,可以作為北部屏障,也隻能點頭應允。
▲《大決戰》劇照
駐秦皇島新5軍拒絕歸建
令範漢傑惱怒的是,位于南面秦皇島的新5軍劉雲瀚部竟然也拒絕調動,該軍下轄第26師、暫50師、暫60師共3個師,兵力不少,如果能夠調入錦州,一定能大大加強防守力量。但該軍軍長劉雲瀚卻以沒有部隊接防為由拒絕北進,即使10月1日第62軍趕到秦皇島接訪,其依然拒絕北進,最後南京方面無奈,臨時調整任務,讓還穿着單衣的第62軍北上增援,最終止步于塔山腳下。
劉雲瀚之是以拒絕調動,是因為他深知,東北野戰軍此時已經擴充到70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和民兵總兵力超過百萬,此番長途奔襲錦州城,勢必是一場惡仗、險仗,自己這3個師一旦北上入城,勢必被包圍在城中,即便不被全殲也勢必遭受重大損失,為了儲存實力,其幹脆找借口留在相對安全的山海關,拖延時間。
▲攻錦部隊進行戰前動員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部隊開始圍攻錦州外圍義縣、綏中、興城等據點,并切斷四周交通,新5軍無法向錦州集中,遂繼續留在山海關觀戰,一直到遼沈戰役結束都毫發無損。
▲解放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