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作者:老樂說曆史

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閑聊話今古,咱們繼續按照年份順序聊曆史,該說公元前769年了,這一年在曆史上看似不很重要,還是周平王東遷,東周剛剛開始,是以可以梳理的大事似乎不多,但兩個看似簡單的事件,對曆史卻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鄭州興起</h1>

對于東周來說,史學界有一個更加有影響力的詞彙稱呼這個時代,那便是“春秋戰國”,而後人每每提到這個概念,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在這麼多諸侯崛起的過程中,第一個稱霸的國家,并不是在後來影響力巨大的強國,而是個看似不起眼的鄭國。當然,史學界對于鄭國的霸業并不是非常認可,是以隻能算鄭國為“小霸”。但鄭國的霸業無論大小,他們在東周諸侯中崛起最早,并且因為他們的崛起,公開不給周天子面子,以下犯上射傷周王等情況,都是不争的事實,可以說,如果鄭國不崛起,東周的曆史走向肯定不一樣,甚至與周王室是否威嚴掃地無關,那與什麼有關呢?還是從鄭國因何而興起分析一下,這是一個在曆史上看似不是很大,實則不小的話題。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其實鄭國在周王朝的諸侯中,算是起步比較晚的,他們的開國始祖,史稱鄭桓公,基本可以認為是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在成為諸侯之前,被稱為王子友,周宣王中興的過程中,王子友肯定也是輔佐兄長出了不少力,立下不少功勞,是以周宣王為了獎勵自己的弟弟,給他封了一個土地,成為一國國君,這個諸侯國就是鄭國,爵位為“伯爵”,在西周五爵中名列中等,是以“王子友”就變成了“鄭伯友”。但周宣王封鄭伯友為諸侯,除了要獎掖弟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讓鄭國替王室守衛西北邊陲,抵禦西戎的侵攻,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秦國什麼事,由此也能看出,當時的鄭國是位于如今的陝西省一代的。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由此可見,鄭國的建立,并不是什麼好差事,可是鄭桓公,也就是鄭伯友,無法對兄長說不,更不能違抗天子的旨意,他隻能兢兢業業地守衛着京畿。但是,鄭桓公始終想要換個更好的地方,找一個有利于自己子孫後代安穩生活的地方。周宣王崩了以後,天子換成了周幽王,鄭伯友這個做叔叔的,就可以跟侄兒商量了,他已經看上了東虢國和郐國附近的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一代。于是,鄭桓公跟周幽王提出申請,要向東遷移,周幽王當然不在乎這些,他隻關心他的美人褒姒,是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叔叔的請求,這樣,鄭國就從陝西來到了河南,據說為了避免與當地的東虢國和郐國起沖突,鄭桓公給這兩國國君送上了不少禮物。但還沒等鄭桓公正式遷走,西周就被犬戎滅了,鄭桓公也在與犬戎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為國盡忠。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就這樣,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繼承了父位,在幫助平王東遷的同時,也在公元前769年順利地定都新鄭,也就是如今的鄭州。按照史料的記載,鄭武公是在這一年滅掉了毫無防備,還以為跟鄭國關系很不錯的郐國,而後才在郐國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都,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新”鄭,鄭州從此興起。這就是鄭國從西到東的一個大緻經曆,那麼所謂的影響深遠展現在哪呢?既然是與周王室威嚴掃地與否無關,那麼鄭國的遷移,是怎麼影響曆史走向的呢?非常簡單,如果鄭國不走,秦襄公即使因功被封為諸侯,可是他又拿什麼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向西擴張呢?正是因為鄭國離開了,周王朝的西北地區留下了大面積的真空,這才讓秦國有了立國的最基本條件,否則的話,周平王讓秦襄公随便打,打下哪裡都歸他的旨意,就真的變成一張“空頭支票”了。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是以,想要讓子孫後代享福的鄭桓公,在不經意間将後代搬到了一個四戰之地,周圍強敵林立,鄭國想要維持長久的霸業,又怎麼可能呢?當然,不能說鄭桓公沒有眼光智慧,隻能說他在自己生活的年代,根本沒機會去預知未來幾百年後的世界,會是諸侯倚強淩弱,以大欺小的模樣,是以他隻能想到給兒孫找個環境優美,适宜生存的寶地。但又在不經意間,便宜了秦國,事實證明,秦國之是以能夠統一天下,與他們的地理位置優越性是分不開的,秦國壯大後,西、北、南三個方向都沒有強敵,隻要一心向東進取就夠了,不用擔心後院着火的問題。是以說,如果鄭國不東遷,秦國能不能在這個強敵身邊成長不好說,幾百年後統一戰國的,是不是鄭國,又有誰能說得準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魯孝公離世</h1>

鄭國興起就像是東周曆史的“蝴蝶”,開始第一次扇動翅膀,而後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公開損害了周王室的尊嚴,這才有了春秋亂世。那麼,“春秋”這個詞彙是怎麼來的呢?稍微有些曆史常識的人都了解,這個概念源自魯國史書《春秋》,而《春秋》記錄則是從魯隐公開始的。魯隐公和魯孝公是什麼關系?他是魯孝公的孫子。那麼從魯孝公到魯隐公,作為這個諸侯國正常的家族繼承脈絡,應該是曆史上比較平淡的事件吧,難道這也有什麼影響深遠的嗎?當然有,因為魯孝公即位,就算是一個曆史的偶然,但這并不是說,沒有魯孝公大不了就沒有魯隐公,而魯國其他的國君,隻是讓《春秋》的紀年方式換個說法那麼簡單。因為對于魯孝公來說,他的即位,意味着偉大的周公,及其子孫建立的魯國,由盛轉衰開始了,是以說魯孝公對于曆史的意義是非常特殊的,自然而然,魯孝公的離世,更值得一說。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如果魯國的國君之位,按照魯國始祖,儒家元聖周公的制度設計嚴格執行的話,魯孝公不可能當上魯國國君——破壞周公制度的人,正是周公一位出色的後代,被譽為西周王朝中興之主的周宣王。隻因為周宣王在接見時任魯國國君魯武公的時候,魯武公的兒子公子戲也在旁邊,使得周宣王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可愛的孩子,是以他就下旨,強行指令魯武公将公子戲扶立為太子,但魯武公的太子,本來應該是長子公子括。而公子括做儲君,在當時本就是天經地義的,更何況是周公嫡傳後代的魯國呢?但周宣王卻目無祖宗,強行幹涉了魯國的繼承人問題。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最終,魯武公也沒辦法,又或許是他想立公子戲,但是礙于禮法,隻能讓周宣王幫忙“背鍋”也不好說,不過這種猜測僅限于老樂一家之言,沒有任何證據。總之,沒過多久,魯武公就薨了,公子戲順利接班,成為魯懿公。可是,公子括好好的魯國儲君,就這樣讓周宣王廢了,他當然沒法開心,但也不敢對天子如何,很快就抑郁而終,具體是什麼時間死亡的,并沒有明确的史料記載。然而,公子括的兒子,伯禦對祖父、叔父以及周天子的安排則充滿了仇恨,是以在魯懿公九年,伯禦襲殺了君主,自立為君。伯禦這國君一當就是十一年,但他并沒有徹底保住自己的位置,因為周宣王得知伯禦如此不拿自己當回事兒時,早已沖沖大怒,準備妥當後,禦駕親征攻打魯國,最終誅殺了伯禦。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伯禦死後,接下來就要确立魯國新國君了,由于公子戲本來就是魯武公兒子中比較年輕的,他被侄子伯禦殺掉後,也沒有後代可以繼承,是以,周宣王在折騰一圈之後,隻能立魯懿公的同母弟弟,公子稱為新的魯國國君,這位公子稱,就是魯孝公,薨于公元前769年。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周宣王吃飽了撐的一般,去幹涉魯國的家事,魯孝公是沒有機會成為諸侯國君的,盡管這位魯孝公在史書中沒有太多的事迹,可是在他死後,他的兒子魯惠公卻幹出了更荒唐的事兒(以後在相關年份中再細說)。換句話說,如果公元前769年,不是魯孝公離世,而是魯國其他國君,比如公子括甚至是伯禦順理成章即位的話,往小裡說,《春秋》的開端必然要改寫,往大裡說,魯國也未必會由盛轉衰,如果魯國不衰敗,春秋乃至曆史的走向,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公元前769年:鄭州興起,魯孝公離世,一切看似平淡,卻影響深遠01.鄭州興起02.魯孝公離世

綜上所述,公元前769年雖然隻發生了這兩件看似平淡,勉強一說的“小事件”,但這兩個小事件,其實是對曆史影響非常深遠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