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學會了很多技能,其中一項技能就是給人貼标簽,這樣就能節省下大量的腦力資源,然我們對一件事的反應非常迅速。
比如說我們喜歡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就是典型貼标簽的結果,又或者說我們喜歡給某個地獄貼上标簽,東北人就是好爽,山東人就是好客,上海男人就是小氣等等,這些标簽能否讓我們非常快速地對一人,一件事有所了解,但這樣的壞處就是大大降低了準确性,甚至有時候會讓我們對真相産生非常大的偏差。
曆史上的很多人物,他其實是很複雜的,尤其是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有些事做的對,有些事做的不對,但我們往往蓋棺定論的時候,就用一個好人或者是壞人來形容他,這樣雖然是簡介明了,但卻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
貼标簽容易給某個人打上刻闆的印象,但這種單一的印象很多時候很不準确,哪怕是非常好的标簽,事實上也是簡化了這個人,讓我們忽略了他真正的價值和才能。
比如說唐太宗時期的著名谏臣魏徵,他可是以直言進谏著稱的,我們課本裡還學過這麼一則關于他的故事。
說是有一次,有人進獻了一隻漂亮的鹞鷹,李世民非常喜歡,就讓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正在逗弄玩耍,沒想到這個時候,魏徵突然進來了,李世民趕緊把這隻鳥藏了起來。
魏徵其實早就看在眼裡,可他嘴上卻不說,故意在奏事的時候把時間拖得很長。等到他告辭離去,鹞鷹早已活活悶死在李世民的懷裡了。
你說魏徵氣人不,多次這樣之後,氣的李世民回到後宮,對長孫皇後說,哪天我非殺了這個下巴老不可,在長孫皇後的勸解下,李世民才平息了怒火。
這個故事一直被當做是魏徵的經典案例,但很多人其實并沒有看懂,中國古人一直都反對玩物喪志,是以對于一個好的帝王來說,你玩弄這些奇巧淫技是非常不對的。
但是你注意看這個故事,魏徵有明确說,反對李世民玩鳥嗎,并沒有說吧,他是巧妙地利用了李世民不想聽他叨叨不該玩鳥的理論,反而是一字不說,用别的正事拖延時間,最後硬生生把鳥給憋死了。
這叫政策,魏徵從來都不是一個特别“直”的人,他一直都認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不能硬生生的進言。
貞觀元年,魏徵曾發表過奇怪的言論,說自己不想做忠臣,這話可就非常奇怪了,怎麼做忠臣有錯嗎?
魏徵緊接着就說,自己要做的是良臣,那麼良臣和忠臣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魏徵說忠臣嘛,隻能像龍逄、比幹那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并喪,空有其名。
但良臣呢,像稷、契、臯陶那樣,身獲美名,君受顯号,子孫傳世,福祿無疆,這話的意思很明白,他魏徵要做的是良臣,因為隻有良臣才能把事辦好,才能讓君王聽進去一件,而所謂的忠臣,從來都不講方式方式,一味給君王頂嘴,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忠心,卻陷君王于不義,同時你也沒把事兒辦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那些谏官們,他們是真的有骨氣,各種跟皇帝對着幹,怎麼打都不屈服,明朝著名的廷杖制度,他們從來不畏懼,甚至還以死為榮。
結果怎麼樣,他們是成全了直言敢谏的好名聲,但事情并沒有辦好皇帝氣得要死,就是不聽他們的,弄得國家是效率低下,天天都在吵架,皇帝打的越兇,越顯示他們的忠心。
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朝廷就隻剩下吵架了,崇祯也錯過了很多機會,尤其是最後遷都的機會,硬生生被大臣們所謂的“忠心”給耽誤的亡國了。
其實大家都是人,你都不要說是皇帝了,你扪心自問,當别人直勾勾地給你提意見,你會開心的接受嗎,都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憑什麼你就比我強?
能真心并且開心的接受别人直接批評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說話必須要有藝術,否則你的目的根本達不到,空留一個美名而已,可是你究竟是要美名呢,還是為了江山社稷着想呢。
魏徵就非常會說話,會辦事,他進谏從來都是達到目的,而不是為了和皇帝對着幹,為此李世民曾明确說過“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妩媚。”(《舊唐書·魏徵傳》)。
妩媚兒子說的好,人之常情,誰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說的好聽,又能把事兒辦了,這才叫真本事,你就知道魯莽進言,為了做了忠臣不怕死,但事兒辦砸了,社稷國家沒有益處,這樣的忠臣不要也罷,也是最能迷惑人的。
很多人把說話直,誤認成心腸好,其實不然,隻有洞悉了人性,才能真正的明白做個于國有功,于他人有利的人,是多麼的難,肯下功夫鑽研說話技巧的,才是真正的國家棟梁,動不動就以死相谏,你的名聲是落下了,可是皇帝的名聲呢,百姓的利益呢。
魏徵這個人不簡單,他知道李世民的秉性,是以會說話,敢說話,拐彎抹角的說話,這些都是成就他們君臣美名的因素,但魏徵肯定不是隻會拐彎抹角的人,某些事情上,隻有兩個選項,他也隻能是拼死力争。
比如說,李世民想去泰山封禅,魏徵覺得這是勞民傷财,雙方争論了很久,氣的李世民破口大罵,這一次魏徵可是豁出去了,盡管李世民已經達到了古人所說的泰山封禅的水準,但依然沒去成。
魏徵是害怕勞民傷财,更擔心李世民走隋炀帝的老路,事實上太宗晚年,已經有很多迹象表明,他取得了大功業之後,逐漸朝着隋炀帝的方向滑進。
幸魏徵制止了封禅,但李世民心裡一直不爽,到死都很難受,史書上說是:終太宗世,未行封禅,然帝意亦非遂終止也。
魏徵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古往今來,被皇帝殺死的谏官不計其數,他們都是忠臣,但是那又如何呢,隻有魏徵敢說話,會說話,懂皇帝,這才成就了中國曆史的一段佳話。
是以良臣不好做,魏徵也不是我們課本裡學的,直挺挺硬邦邦的一個人,他不是銅豌豆,而是一顆裹了糖衣的藥,既能治病,又讓人感覺有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