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李淵于太原起兵,以迅雷之勢席卷長安。次年,隋炀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稱帝,國号“唐”,其次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兼尚書令。短短4年間,李世民廣納賢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輝煌的戰績。

公元618年八月,李世民出兵消滅了“西秦霸王”薛舉的勢力。
公元619年,李世民率軍從龍門渡過黃河,攻打“定楊可汗”劉武周,次年,劉武周和宋金剛大敗,逃入突厥,最終被殺。
再兩年,李世民在洛陽和虎牢關之戰中,擊敗王世充和窦建德兩大勁敵,為唐朝的未來鋪平了道路。
作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立下不世之功,李淵喜不自勝。然而,在唐帝國中,并非所有人都喜歡李世民的做法,太子洗馬魏征就是其中一人,魏征見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焦急萬分,他向太子李建成進言:
“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魏征的意思是:太子(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占據名分,但秦王(李世民)的功勞卻如日中天,這樣下去,秦王的聲望越來越高,而太子則處在秦王的陰影中。将來大家都支援秦王,太子之位焉能坐得安穩?
李建成聽完觸動很深,在魏征的建議下,李建成開始積極謀劃,一方面争奪兵權,另一方面出兵攻打劉黑闼,搶占軍功。
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更加白熱化,魏征建議李建成:應該找個理由把秦王李世民調到外地,隻要李世民不在李淵身邊,他将徹底失去成為儲君的機會,隻可惜,魏征的這個建議李建成沒有聽取。當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死于李世民的箭下,魏征痛哭不已。
說起魏征,此人經曆坎坷,多次更換門庭,但總遇不到“明主”,直到遇到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才名動天下。
魏征,又作魏徵,字玄成,李密聚義于瓦崗的時候,魏征曾前去投奔。隋朝末年,瓦崗軍日益壯大,名将如雲,魏征仔細謀劃了瓦崗軍的未來,向李密獻出了十條規劃,可惜,李密剛愎自用,否定了魏征,魏征是以對李密有所失望。
後來,魏征主動和瓦崗軍的進階幕僚鄭颋交好,在瓦崗軍和王世充交戰之時,魏征向鄭颋建議:“王世充糧草不多,瓦崗軍隻要占據險要地勢,打持久戰,王世充必敗。”
不得不說,魏征的這個非常高明,但當時瓦崗軍明顯占據主動,鄭颋等人不想放棄大好形勢,是以并沒有将魏征的建議轉達給李密,最終瓦崗軍被王世充所敗。
瓦崗軍兵敗之後,魏征投奔了李淵,而後被配置設定到東宮輔佐太子李建成。當初李建成對魏征頗為重視。最初,魏征勸李建成早點除掉李世民,李建成不聽。後期,魏征建議李建成将李世民調離長安,李建成都未聽魏征之言。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權獨握,質問魏征:“你為何要離間皇家兄弟,指使太子對付我?”魏征不懼,回答說:“若是太子早聽我的,哪有今天的禍事!”
初,洗馬魏徵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敗,世民召徵謂曰:“汝何為離間我兄弟!”衆為之危懼,徵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資治通鑒》
魏征言下之意,對自己當年的行為并不後悔,隻怪李建成并不聽取“忠言”而已。
李世民倒也大氣,見魏征誠懇,便留在身邊,給予重用。因魏征直言善谏,便任命魏征為尚書左丞。多次問政于魏征,魏征終于遇到明主。
貞觀二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王,并且以親王之禮為李建成下葬,魏征請求為李建成送葬,李世民欣然答應,并贊賞魏征忠義。
唐朝初建,很多規定并不成熟,又因為李世民性格暴躁,是以在貞觀年間,李世民在朝堂上的很多做法并不妥帖,魏征則扮演着“得罪人”角色,每當李世民有失誤之初,魏征都會直言勸谏。例如,勸李世民不要廣納嫔妃,不要頻繁射獵,不要重用外戚,不可重刑罰等等。因為魏征多次頂撞李世民,李世民甚至想殺魏征而後快,後來又覺得魏征說得有理,是以對魏征十分佩服。
李世民最佩服魏征的一次,莫過于貞觀元年的“馮盎謀逆案”。在此事件中,魏征對形式的判斷非常準确,讓李世民認為魏征堪比十萬雄兵。
馮盎是是北燕皇族後裔,隋朝時期,馮盎在廣東屢立戰功,後來楊廣遠征高句麗,特地調馮盎北上,馮盎因功被封為左武衛大将軍。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馮盎占據廣州,因馮盎恪盡職守,善待百姓,嶺南20多個州縣都自動歸順馮盎,是以馮盎成了隋末南方的一方枭雄,被人稱為“南越王”。
實際上,馮盎并未稱王,很多人勸馮盎效仿西漢趙佗,自立為王。馮盎說:
“我管轄一方土地,護百姓安甯,自己也錦衣玉食,哪能自立為王呢?”
從這裡可以看出,馮盎在亂世之中安定一方百姓,并不求自立,算得上是一時人傑。
武德五年,李淵派名将李靖南征,李靖非常佩服馮盎的為人,不忍心兵刀相向,派使者前去招降,馮盎知道唐朝得天下已經無法阻擋,不忍心生靈塗炭,是以歸順唐朝,被封為吳國公。
因馮盎性格耿直,嫉惡如仇,得罪了南方的很多官吏。李世民登基後,陸續有人誣告馮盎謀反。剛開始李世民不信,但不到一年的時間,先後有十幾個州縣稱馮盎造反。李世民信以為真,打算派遣大将軍蔺暮發兵十萬大舉讨伐馮盎。此時,魏征勸谏說:萬萬不可!
李世民嘲笑魏征:
“馮盎都謀反了,你不讓朕發兵,難道靠嘴皮子就能讓馮盎乖乖投降?”
面對李世民的質疑,魏征立即為李世民分析嶺南的形式,魏征說:
“假如馮盎謀反,在一年的時間内,馮盎早就攻出廣東了,為何他還在原地呢?可見,馮盎并沒有明顯的反迹。隻是,他得罪太多人,大家都說他謀反,他怕陛下信以為真,不敢輕易來朝廷解釋,是以才造成這個局面。陛下若派兵攻打,馮盎知道朝廷不信任他,為了自保,必然反抗。陛下若派使者前去安撫,馮盎知道朝廷仍然相信他,自然會派人來長安解釋清楚。”
魏征所言,李世民雖然不信,但考慮到南方多瘴氣,而且路途遙遠,10萬大軍此去,消耗甚多,于是暫緩出兵,先用魏征之計一試,派大臣前去安撫,一探究竟。結果,李世民的使者剛到廣州,馮盎就派了親兒子和使者一同傳回長安,向李世民陳述冤屈。情況竟然和魏征所料一模一樣,李世民對魏征佩服不已,大呼:
“魏徵令我發一介之使,而嶺表遂安,勝十萬之師”——《資治通鑒》
唐太宗李世民的意思是說:
魏征讓我派一個人去,竟然平定了嶺南諸郡,魏征一言,勝過十萬雄兵。
是以重賞魏征,魏征推遲半天,最終隻接受了五百匹絹帛。
作為唐初名臣,魏征給後人的印象大多在“直言善谏”上。實際上,魏征之才,在于他善于分析時局,并做出最正确的判斷。而谏言,隻是最終的表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