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作者:震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引言:</h1>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命運論》

命運,即“命”和“運”的組合,有命無運,不成;有運無命,亦不成,芸芸衆生,逃不過“命運”二字。做人成事,既要掌握好“命”,也要把握好“運”。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命運論》</h1>

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李康著《命運論》,他通過無數史例和古籍言論論證“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的觀點。總結全文來看,影響人生走勢的無非“運”、“勢”、“行”、“時”四個方面。隻要占盡四點,則進功成名就,退可明哲保身。

老話講“讀史明智”,今天咱們就通過《史記》中記載的晁錯和衛绾這兩個典型曆史人物的别樣人生,來淺析下李康的《命運論》。

西漢時期,晁錯和衛绾(wǎn)同為漢景帝時期的朝廷重臣,晁錯機敏聰慧,衛绾忠厚老實,二人都坐上了禦史大夫的高位,但最後的結果卻讓人唏噓,晁錯被景帝腰斬,衛绾平步青雲,兩位都是一心為民為國的忠臣,為何結局反差如此之大?

答曰:命運使然!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晁錯和衛绾畫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運</h1>

晁錯和衛绾都是發迹于漢文帝時期,正如《命運論》所言“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漢文帝的聖明,造就了一大批的忠臣賢士,晁錯和衛绾就是其中之二。

晁錯的起點要明顯高于衛绾,晁錯為人剛正,聰明好學,初為官便學成《尚書》勸說皇帝施行仁政。他的智慧和才能,深得文帝喜歡,遂得一路升遷。

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诏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漢文帝劉恒畫像

再看此時的衛绾,根本沒有任何才能可談,因為在車上表演雜技而被文帝相中,封了個郎官,後來因為表現中肯,升為了中郎将。

建陵侯衛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将。----《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有了文帝的寬厚仁慈、聖明納賢,便有了大漢的太平盛世,也才有了晁錯和衛绾的發迹。到這裡可以說二人的運都算不錯,雖然能力不同,性格有差,但都得以盡其才能,大放光彩。也正如《命運論》所言:“其是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展望曆史,生不逢良時,臣不遇明主的大有人在:

南宋辛棄疾,從一個鐵骨铮铮的猛将,生被逼成了郁郁不得志的詞人;

西晉的劉琨,百戰而未死的沙場老将,竟死在了朝廷的政治鬥争之中;

人生的成長就如同一次次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河,而“運”就如同那渡河之船。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衛绾戲車

<h1 class="pgc-h-arrow-right">勢</h1>

晁錯和衛绾一個獨立操守,一個敢于忤逆,這是他們的性格使然,也是這個時代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 就如《命運論》所言:“夫忠直之迕于主,獨立之負于俗,理勢然也。”

晁錯年輕時就曾潛心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學,算是個标準的改革進取派,文帝雖然沒有接納他的很多改革建議,但因為欣賞其才能也給與了很高的官職,給了他很大的發揮空間。晁錯的銳意改革,得到太子賞識的同時,但也得罪了群臣。

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得罪歸得罪,但是憑借着文帝的賞識和太子的寵信,晁錯依然可以在朝中立足,這也是他懂得借助時勢的一點表現。有了這般的“運”,又有這般的“勢”,晁錯自然可以“獨立之負于俗”,摩拳擦掌靜待風起。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晁錯與太子(漢景帝)

再看衛绾,得到了文帝的賞識提拔後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還是那般的木讷嚴謹,當然或許是有自知之明,亦或是真的能力不足,從不嶄露任何頭角。哪怕是太子主動邀請,他也照樣拒絕,該怎樣就怎樣,生病了就是生病了,天王老子請我也不好使。

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绾稱病不行。----《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衛绾何來的如此膽量忤逆太子美意呢?他隻是遵從自己的内心罷了。文帝欣賞的就是他的“老實忠厚”,快要駕崩時囑咐太子(漢景帝)日後要好好對待衛绾,《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及文帝崩,景帝立,歲餘不噍呵绾”,借着帝王欣賞信任的“勢”,衛绾做出“忠直之迕于主”的舉動就不足為奇了。

王安石特立獨行,得益于宋神宗欣賞之勢;

魏征的直言敢谏,得益于唐太宗信任之勢;

光有“運”還不行,會借“勢”才是聰明之舉,二者皆有方能如魚得水。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衛绾拒絕太子(漢景帝)邀請

<h1 class="pgc-h-arrow-right">行</h1>

晁錯和衛绾都是文帝時期的舊臣,到了景帝繼位後,二人憑借着之前的“運”和“勢”都繼續受到了重用,而且名氣都越來越大。可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名氣大了麻煩自然就多,正如《命運論》所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面對着無數的曆史經驗教訓,晁錯視而不見,經常找景帝密談國事,也是以受到的恩寵甚至超過九卿。

錯常數請間言事,辄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晁錯的一系列舉動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滿,但他依舊“我行我素”,不知收斂,老父親害怕晁錯是以惹禍上身,前來勸說,未果,無奈自殺。前面也說了,晁錯年輕時候學的就是商鞅那一套,但卻不以商鞅的悲慘下場為戒,這“明知故犯”的行為着實讓人有些想不明白。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晁錯獻策

再看此時的衛绾,因為感激景帝不計前嫌,工作更加努力,對自己更加嚴苛,但在職場上卻是更加的寬以待人,面對景帝的賞賜,哪怕隻是一把寶劍,都不敢輕易接受,理由是先帝已經給過六把了。

上賜之劍。绾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诏。”----《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衛绾不肯接受景帝的賞賜原因有二,一是借此事表明自己當年不赴太子之宴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真的生病,有意無意向景帝傳達了一條訊息:我衛绾就是這樣的實在人,不會撒謊;二是衛绾深谙“行高于衆,人必非之”的為人處世之道,拒絕賞賜總比遭人嫉妒陷害要好得多。

《命運論》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富貴也好,功名也罷,首要前提一定是要有福消受,是以“保其身”才是一切的根本。

王翦輔佐嬴政,手握重兵之後裝作貪心老有所終;

範蠡輔佐勾踐,雪恥會稽之後隐姓埋名激流勇退;

有了“運”和“勢”自然平步青雲,此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以“行”來明哲保身。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衛绾拒絕景帝賞賜

<h1 class="pgc-h-arrow-right">時</h1>

晁錯和衛绾真正聯系在一起是在七王之亂事件,晁錯淪為了刀下亡魂,而衛绾則立了汗馬功勞。“運”造就了二人,“勢”成就了二人,“行”左右了二人,“時”決定了二人。這一切印證了《命運論》的那句話“貴賤,時也。”

晁錯在景帝的支援下大刀闊斧的實行改革,一連修改三十餘條法令,而這些法令,恰恰都與諸侯的利益息息相關,他上疏的《削藩策》徹底激怒了諸侯,也成了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七大諸侯聯合叛亂,景帝不得不誅殺了晁錯來平諸侯之憤。

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窦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管仲也好,李悝也罷,他們的改革也都涉及到諸侯貴族的利益,但那時的諸侯貴族勢力遠不像西漢這般強大。《命運賦》有言“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或許是晁錯過于樂觀,亦或許是他操之過急。錯的時間幹了對的事,勝敗自然難論。改革着實加強了景帝的中央集權,但晁錯隻能白白賠上了性命。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晁錯削藩

再看衛绾,在朝中一直保持着不錯的口碑,也逐漸收到了景帝的重視。七王之亂時,景帝覺得衛绾剛正嚴謹,便任命他做了将軍,率軍鎮壓吳楚叛軍。衛绾一戰成名,官升三級,做到了中尉,而後又被封了建陵侯。

吳楚反,诏绾為将,将河閑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為建陵侯。----《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蘇秦、張儀的戰國雙雄不全是時代産物?劉邦、蕭何、張良的秦末三人組,又有哪一個不是時勢造就的英雄?《素書》講“君子抱道,以待其時”,晁錯很好地抓住了這次時機,借着七王之亂的大風,一飛沖天。因晁錯而起的七王之亂,徹底成就了衛绾。

有了好的“運”,借了合适的“勢”,規範了自身的“行”,欲成功成名,還需靜待“時”的到來。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衛绾拜将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單從晁錯的人生來看,他剛正不阿,勤于國事,一心為漢,最後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他缺的或許就是一點睿智,半分等待。

再從衛绾的人生來看,他沒有特殊的才能,一生勤懇,謹慎為官,最後官拜宰相得以善終,踏實或許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優點,也是他的“成功秘籍”。

最後通過晁錯和衛绾别樣人生的對比,可以看出他們同享了文帝之“運”,也都借到了有利之“勢”,但在“行”上出現生了偏差,導緻最後的“時”決定了不同的人生走向。他們很好的诠釋了《命運論》的中心思想,人一生的“吉兇福禍”并非命中注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言行舉止。

“運”為天道,“勢”、“行”、“時”皆為人道。《論語·顔淵》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命運”二字人人逃不過,但我輩亦當學會借“勢”,謹言慎“行”,懂得審“時”。靜待“運”之風起,方可振翅扶搖,直上九萬裡雲天!

通過晁錯和衛绾的别樣人生,淺談“人人逃不過”的《命運論》引言:《命運論》運勢行時總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