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如何将一堂傳播學入門課上得很有趣?

作者:劉與奚讀書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梁萍/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的副标題是“16位大師的精華課”,主标題用了“有趣”來形容,對此我是不太感冒或者說不信的。過往的學習經驗告訴我,進了學科理論的“地盤”,往往很難和有趣挂鈎,理論本身的抽象、複雜、高度概括等特性引向枯燥還差不多。但是從引言部分開始,它的有趣之處就開始顯現。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如何将一堂傳播學入門課上得很有趣?

首先,書的定位很明确:傳播學入門圖書。它在内容架構上立足于理論介紹的寬度和廣度,因而在理論深度上進行了一些取舍。

基于這一定位,引言部分設定了一個新鮮的背景:某校新聞傳播學專業開展教學改革。“一個最大的變化在于他們的傳播學課程不再由專業教師授課,轉而采用智能互動式課堂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依靠一套頭戴式智能裝置,内置AR眼鏡、耳麥和麥克風功能,佩戴者眼前呈現統一影像,并能與之交流互動。實際上,高科技裝置隻是手段,新型教學模式真正出彩之處在于可視化影像的内容:16位傳播學領域的大師級人物現身說課,并且針對學生的現場提問進行答疑解惑。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如何将一堂傳播學入門課上得很有趣?

整本書的主體内容就是用文字形式記錄16節傳播學概論課的授課過程。乍一聽似乎像會議紀要,實則不同。它是對授課情境的全面拟寫,除了記錄每堂課的重點和難點,還生動展現了各位老師及學生的個性特色,還原了一堂課從導入、高潮到尾聲的“起承轉合”過程。『全面』是有趣感的一大來源。

16位大師裡,有“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主要創始者之一、“社會心理學之父”庫爾特·勒溫,現代傳播學理論的創始者馬歇爾·麥克盧漢,“5W模式”和“三功能學說”的提出者哈羅德·D.拉斯韋爾,“知識鴻溝理論”假設的提出者之一的菲利普·J.蒂奇諾等等,都是學界貢獻突出的人物。

他們風格各異,比如勒溫嘴上說時間緊迫,卻仍要來一段開場白,與之形成反差的是紮拉斯菲爾德省卻自我介紹,直接切入主講内容。又比如李普曼非常注重授課效果,在他主講的“公衆輿論”章節裡,前後5次記錄了他的停頓,為的是觀察學生反應,了解他們對知識點的了解程度,也會擔心自己的論述不夠清晰。再比如霍夫蘭毫不避諱地抱怨教務處的課程安排不合理,麥奎爾大膽嘗試“用辯論賽進行授課”的創新式教學探索,諾依曼導師幽默地自誇等等,導師們的授課風格和小個性都暗藏在授課記錄中,也讓這些記錄讀起來一點兒都不枯燥。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如何将一堂傳播學入門課上得很有趣?

作為『全面』的授課情境拟寫,老師已經出場,自然少不了學生捧場。學生中重點塑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本專業學生馬鵬偉,對于專業興趣缺缺,目标僅僅是保證學分不挂科;另一個是圖書館學專業的盧方娜,和馬鵬偉一樣對本專業缺乏興趣,卻對傳播學情有獨鐘,打算申請轉專業,底線目标是進入傳媒行業工作。他們共同代表了高校在校生中不在少數的一類人:陰差陽錯進入某專業後,悲哀地發現提不起興趣。這類人中又分兩種,像馬鵬偉一樣暫時沒找到興趣點和努力方向,像盧方娜一樣找到了興趣點并積極努力向其靠近。更戲劇性的是,倆人還是男女朋友關系。

在授課過程中,不同于盧方娜的思考與發言總是引向專業性,馬鵬偉扮演了插科打诨的角色,他幽默的回答是冷場時的“救場王”,他适時的發問以及與導師的互動是将理論化抽象為具象、化深奧為淺顯的“轉換器”,俨然成了課堂的調味劑,為課程貢獻了很多有趣元素。

與此同時,馬鵬偉對于傳播學的态度變化側面展現出這門課真的很有趣。最開始,他的目标僅限于不挂科,當第一位授課導師威爾伯·施拉姆為了彌補深度講解不足而打算對某個理論作詳解時,與表現興奮的女友盧方娜截然不同,他認為“這似乎并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可“真香定律”來得太快,施拉姆上到第三節課時,他就對傳播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結合産生了濃厚的興趣。至此,結局走向毫無懸念,他對傳播學産生了興趣。盡管馬鵬偉的興趣變化是作者情節設計的結果,但大多數傳播學初學者讀書時,會自動帶入馬鵬偉的角色及視角,感受他的感受。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如何将一堂傳播學入門課上得很有趣?

『全面』還表現在還原了一堂課從導入、高潮到尾聲的“起承轉合”過程。光是課程導入,導師們的方式就各有不同。麥克盧漢講授“媒介即訊息”時,從新環境使舊環境轉變為人為的藝術形式講起,如詩人一般忘我。帕克看見學生刷微網誌,就地取材提問當事人從中獲得了哪些樂趣,進而引入到課程主題之中。塔爾德課前放映時下火爆的網劇,引導學生思考網劇火起來的原因,由此切入課題。形式的多樣性帶來了豐富的體驗,有趣的感覺随之産生。

《傳播學原來很有趣》:如何将一堂傳播學入門課上得很有趣?

除了對授課情境的全面拟寫之外,有趣感的另一大來源是授課内容與社會生活銜接緊密。如何讓閱聽人點選你的文章?帶貨主播、遊戲主播、貼吧版主是否是我們時代的“意見領袖”?銷售對産品賣點的宣傳順序涉及什麼傳播學理論?“地球村”形成的原因也能從傳播學角度解釋?還有好評返現、算法推薦、手機成瘾、娛樂八卦等等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能與傳播學産生聯系,就如盧方娜的感慨:學習傳播學就是在逐漸了解自己的生活。能夠用學到的理論認識大千世界,探索生活奧妙,想想就很有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