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者說】
作者:林宇(資深媒體人)
前段時間西安地鐵“保安拖拽女乘客”新聞中,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有兩個截然對立的故事在不同社交媒體圈層中流傳,一個故事把女乘客描述成“潑婦”,而在另一個故事版本裡她則是一個徹底的受害者和可憐人。兩個故事,你相信哪一個?這就是後真相語境,如戴維·溫伯格在《知識的邊界》中所說:在網絡上,每個事實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很多熱點事件中,輿論場好像成了“小作文競技場”,當事各方都對輿論情緒有着精準的拿捏,竭力用情緒飽滿的“小作文”争取着搖擺的吃瓜大衆,形成不斷反轉的跌宕媒介景觀,兩個對立的故事,在各自的故事圈層裡都有堅定的信衆。
讀伊萊·帕裡澤的著作《過濾泡:網際網路對我們的隐秘操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不僅能讓人對那些網絡上的“小作文”産生警惕感,更能讓人看到自己“可能被過濾泡籠罩”的過程。我們常常自诩清醒,自以為看到的資訊足夠多,認為自己很多時候能“逃”過那些網際網路戲精的蠱惑,能避過流量的“聯合收割機”。可我們的生活對智能算法的依賴是如此之深,一不小心就進入了那種“智能隔離狀态”,被隔離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大腦處于停止運轉狀态,把泡沫當世界,把算法喂養的資訊誤認為是自己的興趣、判斷和熱愛,越來越看不見其他視角。
現代人被資訊算法錨定之困
帕裡澤引用了社會學家丹娜·博伊德一段話,讓人驚出一身冷汗,好像說的就是自己:人體之是以喜歡脂肪和糖分,原因在于在自然界中它們是較為罕見的。同樣,我們天生就會關注刺激性的事物:粗俗、暴力或性的内容,以及羞辱、尴尬或冒犯的流言蜚語。如果不加注意,我們就會發展出相當于肥胖症的心理狀況,我們會不知不覺消費對個體和社會整個來說最沒有營養的内容。工廠化的農業系統決定着人們的飲食結構,麥樂雞的大小和肉質結構,現代媒介的動力機制同樣也會塑造我們的資訊消費模式。那些迎合你的資訊,讓很多人患上了“資訊肥胖症”而不自知。
社會學家一直在尋找不同的隐喻,來描述現代人被資訊算法錨定之困,如回音壁、資訊繭房、過濾泡、資訊貧民窟。其實,這些不是智能資訊時代才有的問題,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創造了一個隐喻意象,說透了這個道理,就是“井”。坐井觀天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井底之蛙,看到的世界就是那個井口,本以為有了網際網路後就能出去看到天空,結果發現不是,而是把一群青蛙都拉到了井裡,他們之間有共同語言,有強化的共識,一緻認為,井外的事情都是錯的,世界就是那個井口。開放的網絡并沒有使得不同社會群體間達成共識,而是使對話更加不容易。
如果說“井”的隐喻強調的是目光短淺,“繭房”強調一種封閉,“回音壁”強調的是自我循環,那帕裡澤的“過濾泡”主要強調的則是透明的孤立、隔絕和斑斓的幻影。“過濾泡”是不可見的,是一戳就破的,站在外面看得很清楚,可身在“過濾泡”中的人,心靈是堵塞的,看不到自身的被獨立被隔絕,看不到那是一層“過濾泡”,深陷泡沫幻影的情緒誘惑中,被拿捏得死死的,根本沒有能力作出批判性思考,提出能展現主體意識的問題。
對資訊繭房和回音壁的研究文獻有很多,帕裡澤的深刻之處不在于又創造了一個像“過濾泡”這樣的新概念,而在于他從認識論層面提出了超越之道,我将之總結為“反智能邏輯”的主體性邏輯。在智能算法主導下,貌似你在使用智能算法,享受其便利,實際上是你在被智能算法所使用,你隻不過是它用來計算的一組資料,一個用于讓機器更智能的訓練标本。帕裡澤提醒,你的電腦顯示器越來越像一面單向鏡,一方面忠實地反映你的個人興趣,另一方面躲在鏡子後面的算法則觀察你的點選行為。你關上電腦後留下的那些資料,足夠形成某個“比你更像你”的畫像(如波德裡亞所說的“拟像”,比真的還真的“拟真”符号),然後借助畫像圖式形成支配你資訊消費和心智文法的“過濾泡”。
用生命智慧駕馭人工智能
麥克盧漢說,我們塑造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我們。當我們所設計的智能可能支配我們的資訊生活時,需要一種反智能的主體邏輯去奪回資訊消費的支配權。我們需要一種“前傾”的身體姿态去主動搜尋資訊,而不是在“後仰”的舒适姿态中被喂養。
帕裡澤發現了技術的操縱邏輯——界面。他說,每項技術都有一個界面(interface),這個是人的終點和技術的起點,它就像一個鏡頭,擋在你和現實之間。這是智能算法極為隐秘的邏輯,你在使用它時,隻會讓你感到便利,而對技術與界面是無感的。社會學家伯格曼也發現,在電子媒介時代,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各種技術裝置,這些裝置設計得越來越人性化,便捷易上手,甚至成為肢體的一部分,讓人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其實,每個裝置都有它的邏輯和界面,當你選擇使用一個裝置時,你已經接受了這個裝置的篩選,你依賴着這個裝置提供的“鏡頭”看着世界。“自動”對應的是“麻木”,反智能也就是反抗這種“自動生成”的麻木,對資訊“生成裝置”進行批判性思考,就能看到擋在你和現實之間的“界面”。
反智能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重視多樣化的資訊來源,打破個性化的幻覺,對“不同看法”保持好奇心,避免困在一個自我的循環中。智能算法鼓吹千人千面,給每個人個性化的媒介環境,帕裡澤批評說,個性化服務是指建構一個完全由相近的未知事物組成的環境,并沒有真正動搖我們的模式,而是讓人感覺像是新的資訊而已。可真正的學習,需要的是一種與你不知道的、你沒有想到過的、你無法想象的,以及你從未了解或娛樂過的東西不期而遇,這是一種與其他事物甚至與差異性本身的不期而遇。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永遠隻看合乎你想法的書,你永遠隻會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智能“過濾泡”所謂的個性化,實際隻是一種沒有新資訊和新知識增長的自我循環、自我消耗。
智能有時隻是麻木的重複,而沒有創造,長期的“過濾泡環境”會窒息創造力。帕裡澤說,創造力來自把相去甚遠的想法放在一起,一些相當重要的創新突破是為完全随機的想法所推動的,而這些随機的想法是被“過濾泡”排除在外的,它消除了那些促使我們以新穎和創新的方式進行思考的多樣性。反智能的邏輯,讓我們能戒除對智能推送的日常依賴,在多樣性的資訊接觸中保持天馬行空的豐富聯想能力。
反智能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看到自己的盲區,避免智能變成低能和失能。被“過濾泡環境”浸泡的人,很容易形成一種“這事兒我懂”“我太了解這事”的傲慢自負,看不到自己的資訊盲區。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是一件需要相當程度知識的事,而智能帶來了一種無所不知的幻覺,欺騙了我們。帕裡澤說得很深刻,傷害我們的不是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這是個性化過濾器幹擾我們正确了解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它們經常删除其空白點,把已知的未知變得未知的未知。
科學與迷信最大的差別在于,科學會說“不知道”,而迷信則不會。智能的自負形成的“過濾泡”,很容易陷入那種“我都知道”的迷思,接受那些無思的答案、無據的結論和無源的資訊,進而滑向謬誤作出誤判。
《思辨與立場》一書談到了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重要特質,對自我慣性思維的批判。他說,當你在心中建立了一個能夠觀察自己思維的“大螢幕”時,說明你已成長為一個思考者。帕裡澤這本書就像這樣一個“大螢幕”,讓我們看到被“過濾泡”包裹的自己,看到了網際網路如何以一種讓我們舒适的方式隐秘地操縱着我們的思維。認識你自己,這是智慧之源,智慧是遠比智能更重要的東西,在智能成為我們生活裝置的當下,需要生命智慧去駕馭人工智能,才不至于把自己隔離于娛樂至死的“過濾泡”中。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30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