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慧遠大師一生八十餘載

前半生近五十年的歲月裡

幾乎都在不停地輾轉奔波

從雁門到恒山再到襄陽

為避戰亂,又奔走荊州

……

經曆了半個世紀的沉浮

終于得以安住于廬山

慧遠大師來到廬山之後,直至生命的終點,三十餘年,不曾踏出廬山一步。這三十多年裡,他在廬山做什麼呢?今天的“高僧傳奇”,讓我們一起追随慧遠大師的腳步,走進廬山。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影不出山,卻廣布佛法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活動,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 講經論著,闡發佛理

慧遠在廬山設講經台,講論不辍;同時勤奮著述,《高僧傳》記載,他的著作有五十餘篇,內建十卷。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吸收佛教義理,同時努力使之與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相适應的重要時期。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努力調和儒家思想與佛理,極力說明儒家的名教禮法與佛理可以互補。

慧遠深信因果,提倡彌陀信仰,論述超脫因果報應的往生淨土方法。這一信念對後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 組織譯經,倡導毗昙

慧遠大師派弟子法淨、法領等人赴西域取經,組織佛陀跋陀羅譯出《修行友善禅經》,使禅學得以于江南流行;請昙摩流支譯出《十誦律》,以利于戒學的傳播。但慧遠主要的貢獻,是推動了毗昙學的流傳。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毗昙”是“阿毗昙”或“阿毗昙摩”的略稱,意為“無比法”“對法”,指佛教三藏中的論藏部分。在中國佛教史上,“毗昙”特指小乘系統用來解釋“法相”的論著,學者把研究這類論著的學問稱為“毗昙學”。

■ 與鸠摩羅什的學術交流

慧遠在廬山名聲大振時,鸠摩羅什也被迎進長安。

慧遠主動寫信問候鸠摩羅什,鸠摩羅什回信盛贊慧遠。在後來的十多年裡,兩人的書信往來不絕。慧遠把自己的《法性論》等著作寄送給鸠摩羅什,向他請教。鸠摩羅什對此十分贊歎:“漢人未見新經,便暗與理合。”于是,他把自己初譯的《大品般若經》等文稿送給慧遠。(注:鸠摩羅什說的“新經”是他自己翻譯的《大品般若經》。)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鸠摩羅什譯出《大智度論》後,慧遠受邀為其作序。慧遠認真撰寫了序文,并把《大智度論》中的疑難向鸠摩羅什請教,兩人互相緻信,互相切磋。後人把他們之間關于佛教教義學上的問答彙編為《大乘大義章》。

由于慧遠的影響,身在廬山的僧侶道生、慧觀等北上長安,成為了鸠摩羅什的重要弟子。鸠摩羅什在長安譯經三百卷,其中的重要經籍如《成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法華論》等,也因慧遠的倡導而在南方廣為流布。

■ 廣泛結交,廣傳佛教

雖然慧遠足不出山,但他的交往卻十分廣泛。曆任江州刺史都與慧遠有交往。在當時南北對峙的曆史背景下,東晉安帝緻書問候慧遠,後秦姚興也不斷贈送禮品、法器等,同時還有一批文人學士、士族名流團結在慧遠周圍。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慧遠大師情無取舍,他不分華夷南北,也不分朝野順逆,一律結緣,不親不疏。在當時混亂的曆史背景下,慧遠大師廣作結緣,使廬山僧團得以存續發展,使佛法得以弘揚。

慧遠集結和培養了一批有文化的佛弟子,如慧觀、慧寶、法安、道恒、僧濟、僧邕等等,他們都是對中國佛教史産生了一定影響力的僧侶。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公元416年,慧遠圓寂于東林寺。尋陽太守阮侃把他安葬在廬山西嶺,謝靈運撰寫《廬山慧遠法師诔》并撰碑文,宗炳立碑于寺。其壽有時而其功業無時,至唐代,慧遠大師谥為“辯覺大師”,南唐谥為“正覺大師”,宋朝谥為“圓悟大師”,後又谥為“遍正覺圓悟大師”。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高山仰止”,廬山東林寺與慧遠講經處,成為曆代佛教徒和文人學士瞻仰尋蹤的聖地。

慧遠大師對後世淨土信仰的影響

當淨土宗風行天下後,有的佛教史學者追本溯源,給淨土宗立祖定宗,以慧遠大師為淨土初祖。

■ 期生淨土,念佛三昧

慧遠在《念佛三昧詩集序》中表示“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意思是說,臨到往生彌陀淨土時,濟度衆生,當與九品往生者同往。彌陀淨土的精神是自利、利他,慧遠大師以自己所集的一切功德,回向布施于一切衆生,共同往生淨土。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在廬山,與慧遠同求往生的人有一百二十三人,大多數是東林寺的僧人,也有少數俗家子弟。他們在東林寺法堂内,夜以繼日地修行念佛三昧。

慧遠大師的念佛是以觀想念佛為主的念佛三昧,即六時與大衆在法堂中坐禅入定,觀想佛的相好莊嚴。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這種在禅定中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過程,摻雜着對佛理的體悟,慧遠在這裡,把觀想念佛、禅定和體悟佛理結合在一起,把淨土信仰和禅法、般若結合在一起。

慧遠大師在廬山的三十年

慧遠對淨土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影響深遠。他在諸多淨土中選擇彌陀淨土,組織一百多人共誓往生西方,奉行般若、禅法與淨土相結合的念佛三昧,對彌陀信仰乃至淨土思想的廣為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因緣際會之下,慧遠大師圓寂後多年,依然在推動着淨土信仰的發展,實在令人贊歎!

文章來源:上海玉佛禅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