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的防治方法探析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發病特點: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是指在哺乳期母豬自身存在某些病理異常的情況下,包括某些隐性感染傳染病、産後便秘緻體内毒素大量蓄積、攝入營養長期較單一或日糧中某些重點營養物質添加配比不當等,母豬隐性帶毒,緻使緻病因子通過乳汁傳染給乳豬。導緻其所生産的幼仔一出生就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仔豬單獨用藥治療往往效果不佳,須母子統防統治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的防治方法探析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的主要緻病因素:

母豬個體因素。母豬的重點病種疫苗程式免疫缺失,比如“豬藍耳病、非典型豬瘟、豬僞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病”等高危害性病種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控制手段就是接種相關疫苗,抗體檢測合格率達标的疫苗免疫對于母豬和新生仔豬的保護性極好,可確定30 日齡以内的新生仔豬免于發病,而上述高危害性病種一旦疫苗免疫缺失,對于新生仔豬而言就可能引起高緻死率的劇烈腹瀉。

環境因素。主要是新生仔豬保育舍内小環境控制不良,其中“溫濕度”控制對于新生仔豬至關重要,1~ 7 日齡仔豬對溫濕度要求較高,最适宜溫濕度值為30℃ ~ 33℃、相對濕度70%左右,且晝夜間溫差波動幅度不宜超過3℃,否則可能引起哺乳仔豬腹瀉症。

營養因素。除了母豬乳汁營養不全價因素外,哺乳期仔豬早期斷奶開食料、乳豬飼料的選擇也很重要,應盡量符合目前仔豬生長階段的正常營養需求,飼料要營養全價且易于仔豬消化吸收利用是關鍵,否則就容易引起仔豬腹瀉綜合征。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的防治方法探析

綜合防治

1、科學飼養母豬。防止懷孕期的母豬過肥或過瘦:要想仔豬健壯,除保證喂全價的配合日糧外,還應根據母豬的膘情進行調整,過肥應控制日喂量,過瘦應增加日喂量一般懷孕0~84d飼喂1.5~2.0kg,懷孕85~110d飼喂2.5~3.0 kg全價料。産前一周進産房時,每天減少0.5~1.0kg日糧,臨産當天不喂精料,飲适量麸皮鹽水,産後2d再逐漸增加日糧至第7d恢複正常采食量。精料宜濕喂,可減少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發生。

2、疫苗免疫( 計劃免疫,優先選擇區域内高發病率病種予以接種) ,這是降低仔豬因劇烈腹瀉緻死風險的重要措施。規模豬場要針對豬藍耳病、非典型豬瘟、豬細小病毒病、豬僞狂犬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症、豬輪狀病毒病、豬緻病性大腸杆菌病、豬沙門氏菌病等緻死率極高的病種予以相關疫苗接種,接種對象包括空懷母豬和适齡仔豬,使其獲得有效的被動免疫抗體保護。

3、加強日常飼喂管理,確定1 ~ 3 日齡新生仔豬吃足初乳( 獲得母源抗體保護) ; 保持母豬奶頭清潔衛生; 7 日齡左右開展早期誘食,以哺乳仔豬專用開食料少量投喂強化鍛煉胃腸機能,促進哺乳仔豬消化系統快速發育完全; 定期開展母豬舍及保育仔豬舍的清掃保潔及消毒滅源工作; 禁止給哺乳母豬和哺乳仔豬投喂過期變質、受潮黴變及被污染的飼料; 堅持“四定( 定人、定時、定點、定量) ”喂料原則,做到有節制、精準喂料,保證24 h 不間斷供應清潔飲水( 符合安全飲水标準) ; 加強日常動态疫情監測與處置,及時發現群内個别伴腹瀉症狀的異常仔豬,迅速采取隔離治療、專舍飼養處置措施,以防止疫情在群内進一步擴散蔓延。

哺乳仔豬母源性腹瀉的防治方法探析

4、啟用保健預防程式。母豬産前産後使用母豬金方+胎好+解黴淨拌料。 全面提高母乳品質。母乳品質是影響仔豬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果母乳充足,乳汁良好,仔豬通過吸吮母乳可以獲得足夠的抵抗力,可降低腹瀉發生率或發病後症狀輕微。如果母豬泌乳能力差,乳汁不佳,仔豬腹瀉将會久治不愈。

治療

仔豬腹瀉病的病因複雜。是以,應采取消除緻病性因素的針對性用藥措施,同時必須補液,及時進行腹腔注射或口服補液鹽,提高治愈率,減少腹瀉脫水而引起的死亡。對于較嚴重腹瀉、出現明顯脫水的發病仔豬,宜采用“補液鹽+ 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内服治療效果最佳。對于任何不明原因引起的仔豬濕熱下痢及腹瀉綜合征,可以使用“黃芪多糖+ 氟苯尼考+ 多西環素+ 補液鹽( 或複方電解多元) ”内服治療,早晚各喂1 劑,連喂3 ~ 5 d 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