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建國

文化像空氣一樣,是無處不存在的,尤其是家鄉風情文化,更是深深的浸入到每個人的血脈裡,世世代代人都不會泯滅。說到我們家鄉運城根祖文化底蘊深厚,是有着充分的事實根據的,首先表現在稱謂上,不論是稱作河東還是運城,都蘊藏着深厚而形象的内涵。縱觀我們中國古代的地名,多以山水地理位置而冠之,這也許是我們漢語獨特的魅力。比如河北河南,廣東廣西,湖北湖南等省區名稱,讀後其地理方位皆一目了然。我們運城也不例外,運城之名者,鹽運之城也。因鹽池而築城,因鹽運而傳世,有着華夏文明搖籃的美譽。
運城又因地處黃河之東,古時候得名河東,江河自古流過,千年風采依舊。設若伫立于中條山之巅,可遙見黃河由北豪放如大丈夫而來,向東婉約如美嬌娘而去,渾渾然賜予一片蒼茫之野。在中國風水學上,負山抱水,川嶺互現之地,是上好的風水佳境。我們運城當是天造地設,山水構成母親懷抱之勢,進而孕育了華夏民族。二00六年被中央電視台評為中國十佳魅力城市時,給出的頒獎詞是:“舜耕曆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稼穑。中華文化從這裡一路搖曳而來,穿過漢風唐雨,經曆宋韻元聲;永樂宮中笑談古今往事,鹳雀樓上眺望三晉風流。這裡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關公的忠義誠信,就是這座城市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華夏之根,誠信之邦,大運之城——山西運城。”
頒獎詞據說是易中天先生潑墨所寫,縱橫捭阖當是大家風範,洋洋灑灑飽含贊美之辭,可謂字字珠玑。朗誦者為央視著名主持人,讀來也是熱情洋溢,金音玉聲,當下得到了滿堂的喝彩。運城各界人士也為此津津樂道,無不翹指稱贊,引此以為醍醐灌頂般的自豪。不過作為運城人,我們如果仔細琢磨一番,就不難發現在這貌似精彩紛呈的詞藻裡面,卻唯獨缺少了一樣運城最本質的東西,何者?鹽池也。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很淺顯,如果沒有鹽池的存在,會有運城這座千年古城嗎?會有華夏文明搖籃之譽嗎?會有光芒四射的傳統文化魅力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了,頒獎詞作者易先生不是運城之人,即使他是當代知名文化學者,未必對運城人文曆史地理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挂萬漏一也當在情理之中,對此我們切不可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而且類似這樣的宣傳口号,大都是我們自己提出來的,完全怪不得别人數典忘祖。一個連自己家鄉都不甚了了的人,又何以去要求别人對此知之甚多呢?自己昏昏,豈能令他人昭昭?設若當年有人能夠誠然指出來,将頒獎詞中的大運之城改為鹽運之城,便會少去了這個不必要的缺憾。當然這隻是自已的一己之見,說出來聊博大家一笑,或者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不過天生麗質,瑕不掩瑜,這并不影響我們運城自古以來人文荟萃,英賢輩出,文化燦爛的曆史事實。而且諸多方面史料也證明,“中國”、“中華”、“華夏”等傳世稱謂,都與我們運城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說我們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炎帝、黃帝與蚩尤,就曾經在這裡為争奪盬鹽資源而逐鹿中原,展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争。堯、舜、禹三帝,也是依托鹽池之利,均在這裡建都立邦,成為華夏文明起始的源頭。而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也是誕生在這片黃土地上的,其都城稱作安邑,遺址在今夏縣附近。
我們通常告誡後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而我們腳下所擁有的這一切,都完全是因為被譽為“千古一池雪”的盬池而存在。而且單說這個“盬”字,更是漢語辭典特意為運城鹽池量身定制的,不知道在中國還有多少這樣特定地方,能夠享受如此尊貴的禮遇呢?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了不朽的鹽池存在,曆史學家們所認定的關于蠶桑、農耕、鹽業、版築以及衣食住行等,這些與人類物質精神息息相關的早期文明,也才大都起源于我們運城。别的暫且不說,僅國保文物保護機關就多達90處之多,比一些省市區全境的總數還要多。而且非遺文化項目,也位列全國前列,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古代文明博物館了。
也正是如此,我們家鄉自古以來人傑地靈,人文荟萃,在這片充滿文化氣息的土地上,公候将相、文人墨客層出不窮,代不乏人。且不說伯樂相馬、巫鹹造鼓、儀狄釀酒、董父豢龍等耳熟能詳的美麗故事,單說曆史名人如爍目群星,就足以唱響中國曆史半壁舞台。諸如關龍逄、魏文公、晉文公、猗頓、荀況、張儀、司馬遷、關羽、王勃、王維、呂洞賓、薛仁貴、柳宗元,司馬光,關漢卿、薛瑄、楊深秀等等,哪一位不是輝映華夏人文曆史?而裴氏、柳氏、薛氏、王氏諸多家族,哪一個又不是燦爛于世界氏族之林呢?設若高興了,吼一嗓子蒲劇,唱兩聲眉戶,哼幾句道情,頓時便會心花怒放。
再看看以西侯度、匼河、西陰、禹王城等為代表的古遺址群;以舜帝陵、晉文公冢、司馬光墳茔、薛瑄墓等為代表的古墓葬群;以關帝廟、後土祠、永樂宮、普救寺、萬固寺、太陰寺、堆雲洞等為代表的寺廟道觀群;以鹳雀樓、秋風樓、飛雲樓、安邑塔、莺莺塔、龍興塔等為代表的樓塔群;以東漢建甯、司馬溫國公神道、碧落碑、平淮西碑等為代表的碑碣群;以永樂宮、稷益廟、青龍寺壁畫等為代表的壁畫群;以唐開元大鐵牛等為代表的鑄雕群;以曆山、五老峰、孤峰山、水峪口等為代表的名勝景觀群;以運城福同惠、新绛澄泥硯绛縣飛龍、關公鑼鼓、稷山花鼓、萬榮笑話等非遺瑰寶,以及剪紙、布藝、根雕、雲雕、面塑等運城特有的民間民俗文化奇葩,更是獨樹一幟,斐然中外。
靜心回首前塵,如此輝煌的文化經典到何處去尋?何處又能尋得到的呢?設若是探尋我國帝王最早祭祀土地之神的“地壇”,當是軒轅黃帝“掃地為壇于汾陰脽”,其位址就是萬榮縣的後土祠。如果深入到遠古時代,我們還會看到垣曲縣出土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将人類起源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之多,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定論;西侯度出土的燒骨殘痕,亦将人類文明聖火的實證指向了180萬年前……有人這樣說道:當你來到運城這片土地上時,隻要你給我三兩天時間,我就能送給你五千年華夏文明曆史,千百萬年人類誕生源頭。在我看來,這種說法雖然略顯“狂妄”,卻一點兒也不過分。
聲明:圖檔源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