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老鐵

如今的雙十一已非阿裡一家,或者粗淺認為是電商行業的購物節,而俨然是整個零售行業的大日子,街邊店鋪多挂起“歡慶雙十一”的條幅,進入11月後街道似乎都充滿了節日氣氛。

這其中固然有一些商家采取了“搭便車”的行為,利用雙十一促銷噱頭大于實際,但對于核心零售企業,雙十一也是實實在在的大日子。

如阿裡雙十一每年聲勢都要超過前一年,創造資料記錄,但同時市場中也多有争議:阿裡如今的體量還需要造節擴大規模嗎?

随着電商業進入變緩周期,此種讨論甚嚣塵上,我有時候甚至也都相信了。

我們本文就來探讨此問題。

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面往往更為敏感,我們首先也在阿裡股價走勢圖上标注了曆年11月的價格情況,見下圖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自阿裡上市之後,大機率周期内11月股價在當年都是一個上升或者高點(2020年除外)。

如果說股價是企業營運基本面的晴雨表,股價的高低起伏自然也就反映了市場對企業的态度,大緻看資本市場對阿裡雙十一還是給予了更多的積極态度。

為強化對比,我們再加入京東情況對比,畢竟自上市之後京東零售進入了擴張周期,與阿裡在業務端,尤其在雙十一中進行了多輪次的較量,市場對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京東最早參與雙十一難免有“搭便車”的想法,市場在初期對京東定價相對克制,較之阿裡,京東初期在11月股價有點波瀾不驚的感覺,但2017年後京東股價開始有所拉升,但其後與阿裡股價差距也開始拉開:

其一,随着規模和影響力的提高,市場對京東開始扭轉“搭便車”的态度,定價能力提升,而與此同時,阿裡股價增長速度更快,我們可以推測:零售行業在雙十一整體是水漲船高的,京東股價上漲有自己能力的關系,但不可忽略“船”是在“水”之上;

其二,2018年京東内部危機之後股價下挫,随後與阿裡價格差距放大,經過2019年之後,差距才逐漸縮小,在此期間的雙十一内,股價整體在上漲周期,但弱于同行,也可見市場對行業個體也會采取差別對待。

經過上述簡單對比,我們可得出:從資本市場端看,企業是需要一場雙十一來提振市場信心,市場也會給企業以良好定價,此乃正向循環。

如今網際網路公司,尤其電商企業受監管等方面影響市值縮水極為明顯,繼續做大雙十一再給市場以信心是完全可以了解的。

那麼我們再考慮:從企業基本面去考慮,究竟雙十一又意味着什麼?

繼續以阿裡為例,我們整理了曆年Q4核心零售業務占當财年該部分的收入比重情況,見下圖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盡管阿裡在各個季度都推出了購物節,如美妝節,年貨節等等,又“反搭便車”做大618,在這些努力下,我們也能看到每年Q4核心零售占全年比在下降,但我們仍然要說,權重絕對值下降并不明顯,也就3個百分點上下。

用了幾年十年,耗了很大精力和财力,推出連串購物節,但我們還是要指出:Q4對阿裡零售的價值仍然是最大的,且其并沒有因為其他人造節日而過分稀釋,也是以,阿裡對雙十一不可能失去熱忱。

很多年以前,坊間就流傳笑話,某自大無知者認為阿裡搞雙十一已經不在電商,而在測試雲計算。我一直私下嘲笑無知,因為用常識便可知道其中漏洞之大,但從上圖中我們還是可以再次确認:雙十一真的是為了零售部門。

一方面資本市場對雙十一極為敏感,而另一方面,企業營運的三分之一重心也都在Q4,而Q4的重心又是雙十一,雙十一對阿裡零售的價值顯而易見。

但今年雙十一情況又有所不同,在于帶貨直播行業的茁壯,當雙十一已然是一個公共節日,所有從業者都在“搭便車”,阿裡也就很難拿到節日的所有資源,言外之意,阿裡在雙十一的主要能力是否會有持續下滑的危險。

如果說阿裡與京東競争之時,行業乃因為競争而水漲船高,雖然明面競争,但其實每家都是獲利者,競争并非是零和效應,但當下,内需不足,行業競争又陡然增加,“内卷化”可能會使得“水”未漲太高,但“船”已經相當擁擠。

近期雕爺的一些言論,甚至認為雙十一已經要給主播們讓路,原因為主播們已經掌握了供應鍊規律,而非以往的導流者,也就是傳統電商平台的護城河要被直播們削弱。

這當然不是阿裡所願意看到的,那麼我們想讨論的是,阿裡的護城河是否真的牢固。

于是,我們又整理了曆年雙十一,使用者規模與GMV的關系,見下圖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在資料拟合之前,我們曾想當然認為天貓GMV可能與MAU有密切關系,但通過資料對比後,發現兩者關系竟然是如此密切,R2為0.9277,屬于嚴重的正相關性。

道理我們也可以了解,作為移動購物平台,MAU基數代表注意力,也就代表了流量以及獲客的效率,将此視為阿裡零售護城河并不過分。

但在上圖中的2020年,我們也明顯看到點狀分布要偏離與拟合線,這其中有雙十一參與者的關系,諸如本地生活服務和飛豬等業務開始深入參與活動,但我們也大緻可以判斷,2020年盡管有直播平台的影響,但平台的規模效應仍然是相對良好的。

如若我們将MAU視為阿裡GMV的護城河,就可對一些現象做解釋:

其一,進入2021年之後,阿裡明顯加大了市場費用的投入,也就是對獲客的要求在強化,也還是想通過MAU的增長平滑GMV的增長變緩這一事實,實作業務成長的軟着陸,但這也會對損益表造成較大的沖擊,經營性利潤有持續下滑的風險;

其二,對于2021年雙十一,阿裡必然還是要全力以赴,一方面在節日大促之下,獲客效率要高于平常,另一方面,以使用者規模去維護供應商和商家關系,也是改善關系的重要時間點,畢竟規模仍然是商家經營者所仰仗的。

最後我們來闡釋下帶貨直播對阿裡電商的沖突問題。

從表面上,抑或是長周期内,我是較為認同雕爺的言論,如今的主播與早期的流量導入型主播已經有本質不同,對于供應鍊以及産品的控制能力都今非昔比。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過分強調直播電商對傳統電商的沖擊,原因在于,當我們用簡單的進化論一進制思想去做判斷時,行業可能是處于緩慢乃至多種業态并存的周期内的,如美國既有亞馬遜作為線上零售的楷模,但電視購物作為原始場景并未消失。

這裡電視購物不隐喻阿裡,亞馬遜也不特指直播電商。隻是認為,我們不應該過分用“颠覆”去看待一個行業,對于阿裡,如果我們上圖所分析的GMV與MAU之間的強關系,盡管當下MAU在變緩,但規模總量卻仍是國内電商頭把交椅,也就是說,阿裡還是有可能維護好電商基本面的。

此外,從周期性上看,我個人也認為阿裡還是有可能承接繼續“消費更新”的紅利,以我常舉的服飾行業為例,在過去行業景氣值的變化其實與宏觀供給側改革有着密切關系,若此工作進入尾聲,那麼對阿裡也有着積極的一面。

阿裡為何癡迷雙十一?

最後總結全文:

其一,無論是出于對收入的幫助,還是電商護城河的鞏固,雙十一對阿裡都相當重要,每年雙十一都要全力以赴,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二,從資料角度看,雙十一與MAU之間呈強相關性,也就是說,直播電商對阿裡長期會有沖擊,短期内阿裡仍然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穩定使用者大盤。想盡一切辦法吸引使用者,留住使用者,按此方向思考,騰訊和阿裡打通之後,對阿裡積極因素更多一些;

其三,對于阿裡,長期問題仍然相當之多,諸如使用者增長瓶頸之後如何解決潛力問題,與直播電商是否會陷入零和博弈等等,2021年雙十一,對阿裡意義相當之大,我們不僅要看GMV資料,更要看财報和雙十一之後,資本市場如何反應,這就涉及到阿裡今後的“定性”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