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心理有問題,經常做噩夢,你想了解一下心理醫生是否真的能夠進行心理疏導,幫助自己走出來,是嗎?
其實,大衆對于“心理醫生”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電影或電視劇裡,影片中的“心理醫生”,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是西方的說法,也是中國文化語境下一種通俗的叫法,它是是歐美範疇裡的心理咨詢師加上主要通過藥物治療的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是“醫生”,隻有醫院裡,才有“心理醫生”。
“三甲醫院”和精神病院會有心理科門診,裡面的門診醫生,可以了解為”心理醫生“,他們會談時長比較短,通常是采取心理測評診斷和會談,以西藥或中藥的方式進行治療。可針對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也可以針對心理異常的人群。
另外,很多醫院的精神科,裡面的醫生也會接待心理異常的人群,是以開藥治療為主。
由于門診時間比較短,醫院裡的“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的時間并不多,通常是診斷後進行藥物、儀器治療,比較簡單直接,可能會讓“病人”感覺不夠溫暖。
而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心理咨詢師面對的,是心理正常的人群,其中包括做健康心理咨詢和發展心理咨詢的人,既可以面對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也可以面對心理健康、希望進一步自我發展的人。心理咨詢師,是不開藥的。心理異常的人,也不是心理咨詢師的接待範圍。
心理咨詢的目的,就是提高個人心理素質,使人健康、愉快、有意義地生活。
是以,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做心理疏導比較多的,是“心理咨詢師”。
可以說,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是服務于不同機構、有着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的兩種身份。

那麼,從你的描述中可以發現,你所說的進行心理疏導的“心理醫生”,其實是指心理咨詢師。而你的問題,其實是:心理咨詢有用嗎?
心理咨詢是否有用,我認為和以下因素有關。
1、來訪者的因素。
心理咨詢是否成功,來訪者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來訪者有強烈的改變願望,更容易成功。因為心理咨詢并不是心理咨詢師改變你什麼,而是心理咨詢師引導你去行動,去改變自己。自己的動力,是最重要的。
另外,如果來訪者阻抗比較小,比較願意配合心理咨詢師,了解能力比較強,比較願意行動,也是更容易成功的。
2、咨詢師的因素
專業的、勝任的、與咨詢者比對的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更有用。
如果咨詢師不夠專業,或者自身經曆與來訪者很像,容易掉入來訪者的情緒中,這就需要去更換咨詢師了。
3、時間的因素
如果隻是想靠一次心理咨詢來解決問題,這是比較難的。
根據問題的複雜程度及來訪者的情況,咨詢可分為短程、中程和長程的咨詢。
心理咨詢能不能起到效果,也和時間有關,如果達不到需要的次數,就未必會完全解決心理問題。
針對你本身的情況,需要先進行心理診斷,再去看采取何種手段進行治療,因為如果已經出現了神經症,僅靠“心理疏導”,未必能完全解決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