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薛嶽堅信日軍不敢再攻長沙,結果被打慘了

作者:蕭武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薛嶽堅信日軍不敢再攻長沙,結果被打慘了

1944年5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第四次進攻長沙。早在戰前,第九戰區第一線部隊和敵後挺進縱隊等部隊的情報就顯示,日軍部隊調動頻繁,将鄂南、湘北、贛北一帶的一些道路完全封鎖,不允許中國人通行。種種情況都顯示,日軍正在調集兵力,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調集參戰的兵力可能超過前三次長沙會戰。而且,日軍這次不僅是像前三次長沙會戰一樣,隻在洞庭湖以東有動作,在洞庭湖方面也有汽艇等渡河器材,說明這次日軍來者不善,企圖不小。

但這些情報彙總到第九戰區司令部,薛嶽卻無動于衷,絲毫不為所動。為什麼呢?薛嶽認為,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傷亡慘重,不敢再來打長沙了。第三差長沙會戰之後,日軍倉皇撤退,确實傷亡比較大,戰後國軍也進行了大量的宣傳。但國軍的宣傳一向來是誇大對方傷亡數字,隐瞞自己的傷亡數字。是以,國軍的宣傳一向來可信度很小。但謊言重複一百遍,在别人那裡還是謊言,到了薛嶽這裡,就變成了事實。他就真的相信,他的天爐戰法已經把日軍打疼了,不敢再來進攻長沙。

面對這個情況,當時的第九戰區參謀長趙子立提出了三種作戰方案,他認為上策是逐次抵抗之後,在衡陽附近決戰,而不應該故技重施,再在長沙決戰。白崇禧此時剛替代李濟深出任桂林行營主任,有指揮第九戰區之責,白崇禧也要求薛嶽将戰區部隊在逐次抵抗之後,向廣西境内的桂林、柳州一帶集中,在這一帶與日軍進行決戰。但薛嶽堅決表示他不去給廣西守大門,不肯服從白崇禧的指令,仍然固執的堅持要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一樣,各部隊逐次抵抗之後就轉向外線,破襲日軍後勤補給線,再向長沙進行求心攻擊,在長沙決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薛嶽堅信日軍不敢再攻長沙,結果被打慘了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表現英勇的第十軍此時駐守在衡陽、衡山一帶,在長沙駐守的是第四軍張德能部,原來的第四軍軍長歐震此時已經升任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第十軍也有人事變動,原任軍長李玉堂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後因功升任兵團司令,原任預備第十師師長方先覺升任第十軍軍長。在日軍開始進攻之後,趙子立就勸薛嶽不要準備與日軍在長沙進行決戰,是以不必死守長沙,應該将第十軍主力用在湘江以西的嶽麓山進行防禦,如果嶽麓山守不住,長沙也就守不住了。但薛嶽鐵了心要在長沙決戰,堅持讓第四軍把兩個師擺在湘江以東的長沙城區,嶽麓山隻留一個師。

天爐戰法的關鍵在于八個字,後退決戰,争取外線。前三次長沙會戰能夠成功,都是因為日軍兵力不足,是以進攻正面不足以覆寫國軍的防禦線,才讓國軍第一線部隊能夠在逐次抵抗之後從容轉進山區隐匿,坐等日軍突進之後,再從後方殺出,先破壞日軍後方交通線,斷絕日軍後勤補給,再向長沙方向銜尾追擊,在長沙的外圍将日軍包圍之後進行殲擊。這就是說,天爐戰法的要點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第一線部隊能夠成功轉入外線作戰,第二個方面則是長沙能夠守住。

但這次日軍志在打通大陸交通線,是以是以攻城略地為目标,而不是像前三次一樣,以打擊國軍主力兵團為目标。是以,日軍這次開始進攻以後,是分三路同時并舉,而且都是緩緩推進,穩紮穩打,逐漸将國軍東西兩線部隊向南壓迫,沒有給國軍第一線部隊留下轉入外線作戰的空間和機會。而且,日軍中路和東路已經擊潰了國軍第一線部隊,也不馬上深入,而是一邊修複道路,恢複交通,保障後勤補給線,一邊等待西線日軍先逐漸排除國軍的封鎖線和地雷。是以,東路的二十七集團軍、三十集團軍很快就完全被日軍壓迫向南轉移了,而沒有能夠向北轉入日軍側背進行外線攻擊,西線王耀武的二十四集團軍也被日軍西路阻止在益陽地區,無法向長沙靠攏。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薛嶽堅信日軍不敢再攻長沙,結果被打慘了

日軍顯然吸取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失敗教訓,是以這次進攻長沙并沒有以城區為主攻方向,而是以攻占湘江西岸的嶽麓山為主攻方向。軍委會也發現日軍這次大舉進攻來者不善,是以要求薛嶽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向湘西轉移,掩護大西南的安全,但薛嶽又堅決拒絕去給重慶守大門,而是準備向東轉移,萬一不行了就去江西拉部隊打遊擊。戰區隻剩下趙子立留在長沙,住在嶽麓山。趙子立發現日軍穩紮穩打,萬一嶽麓山有失,長沙也守不住,就要求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将部隊的主力轉到河西嶽麓山來進行防禦。張德能先是推脫,後來才說,這是薛長官的指令,他不敢抗命。

日軍開始進攻長沙之後,第一天戰況還比較穩定,但趙子立判斷日軍主攻方向在嶽麓山,是以建議張德能将主力撤到河西來,萬一長沙失守,還可以向西撤退,去和王耀武彙合。張德能這時候也發現情況完全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不同了,他再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的第十軍一樣,在長沙城區和日軍死拼,也是孤軍死守,因為外線部隊已經完全被日軍擊潰,正在向南轉移,并沒有能力救援長沙。是以,張德能無奈之下,就同意了趙子立的意見,隻留一個團在城區防禦,其餘部隊都渡河向西轉移,準備到嶽麓山防禦。但張德能因為疲勞過甚,部隊渡河的時候他睡着了,負責指揮渡河的副軍長沒有掌握好部隊,日軍發現了國軍的企圖,又以飛機和大炮猛攻,第四軍馬上全線崩潰,一哄而散,趙子立和張德能隻能趕緊逃走。

第三次長沙會戰後,薛嶽堅信日軍不敢再攻長沙,結果被打慘了

也就是說,長沙失守和第四軍突然潰散,主要責任并不在趙子立和張德能,而是在薛嶽的錯誤指揮和部署上。如果說張德能有什麼責任的話,主要就是反應比較遲緩,錯過了調整部隊部署的時機,在日軍已經開始攻擊之後才開始調整部署,已經來不及了,之後又在戰鬥進行中渡河,被日軍攻擊,沒有能夠掌握好部隊,導緻部隊潰散。但他們兩人到了耒陽後,薛嶽又讓他們到重慶去接受軍委會軍法執行總監部去接受審判,趙子立因為事先曾通過王瓒緒和白崇禧表達過他的意見,是以活動一番之後并未被判刑,而張德能就成了倒黴蛋,本來軍法執行總監部拟定的判決是終生監禁,但到了蔣簽批的時候,直接改成了槍斃。

薛嶽出身粵軍,而第四軍是粵軍的老部隊,又在北伐中打出了鐵軍的名聲,是以薛嶽在第九戰區作戰時一向非常注意對第四軍的掌握和控制,一直是由戰區直轄指揮的,而不編入其它的集團軍指揮序列。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第十軍在長沙的成功防禦讓第十軍聲名大振,但在常德會戰中又被日軍擊潰,傷亡慘重,退到了衡陽一帶整頓補充,是以薛嶽就将他心目中戰區戰鬥力最強的第四軍安排守長沙,也好讓第四軍再好好的露一次臉,結果沒想到他的錯誤判斷和指揮不僅沒能讓第四軍露臉立功,反而搭上了張德能的小命。當然,他的死本身也是蔣發洩他對薛嶽不聽指揮的不滿。

此戰過後,薛嶽地前三次長沙會戰和萬家嶺大捷攢起來的威信大受打擊,原來由他指揮的三十集團軍王陵基部基本上脫離了第九戰區的指揮,不再服從他的指令,其他部隊也都對薛嶽的指揮不再相信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