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捲軸裝《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先秦散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簡略的中國文學史,無非就是這麼幾句話。如果去掉唐詩,愛好文學的中國人,估計絕對要崩潰。事實上,今天的中國人還真的差點讀不到唐詩,因為無論“普及版”的《唐詩三百首》,還是“專業版”的《全唐詩》,都出現在清代。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旋風裝《備三易》

大唐盛世,文學極度繁榮。但唐朝之後,經曆了“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爾後宋代有所中興,之後又是一個蠻荒時代。是以,到明代時,中國的文化基本上折騰得不成樣子。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粘頁裝《妙法蓮華經》

明代的唐詩又是什麼樣子呢?少得可憐!比方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号稱“孤篇壓全唐”。這個“孤”字還有另一層意思:張若虛的“唐詩”一共隻有兩首。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人人會背,但王大詩人能找到的作品不過六首。寫出“落霞與孤鹜齊飛”的王勃,寫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李商隐,都曾出過詩集,但在明朝都已成為“傳說”。“李杜詩篇萬口傳”,其實李白的詩作在明朝隻剩下十分之一,并且真正的“代表作”《鴻猷文》誰都不知道;杜甫的作品更可惜,能見的都是四十歲以後寫的……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蝴蝶裝《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唐詩”都到哪裡去了呢?除了戰亂,時間還真是一把無情的“殺豬刀”!更要命的是“科技”問題:中國早期的“文學作品”,靠刻在龜甲、青銅器得以保留。後來“科技”進步了,刻成“簡牍”,但作家的作品要完整保留下來,得準備幾個倉庫。紙發明了,還是沒有用,唐朝時也隻有“卷書軸”,或“經折裝”,就是一大捆、一大堆的那種。現在這種形式的圖書叫“冊頁書”“翻頁書”,明朝才開始出現。是以哪個作家的作品,要想保留到明朝,那是太困難的一件事。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經折裝

唐詩怎麼又重新“出現”了呢?因為明朝出現了一個“倒黴蛋”胡震亨。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胡震亨刻《秘冊匯函》

胡震亨(1569—1642),海鹽人。胡震亨家裡不缺錢,也不缺書,但他一輩子隻考了舉人。胡震亨先是當“教育局長”(教谕),後來升為“縣長”(知縣)、縣級市“市長”(知州)等。胡震亨的文人屬性明顯,而他又主要生活在天啟、崇祯二朝,官場鬥争異常激烈,是以老先生隻認倒黴,不想在官場混了,主動辭職回家當“編輯”去了。

胡震亨一幹就是十年,1635年他編成了《唐音統簽》,計一千零三十三卷,成為當時最完整的唐詩合集。之後又用了七年,撰寫《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專著”。沒有胡震亨,唐詩估計是沒“命”了。

《唐音統簽》離“全唐詩”還很遠,是以又出現了第二個“倒黴蛋”——錢謙益。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錢謙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齋、東澗老人等,江南常熟人。他出生于書香門第,萬曆三十八年(1610)一甲第三名進士。成績這麼好,其實很倒黴:之前還有更好的傳聞——他是狀元。

錢謙益進入官場,明朝的黨争已經蜂起。所幸錢謙益入對了黨,成為東林黨的一員。可惜的是,巨無霸式的大黨,最終被參政小黨們給算計了。黨員錢謙益同志不受點牽連,肯定也沒啥道理。錢謙益老父親這當兒歸天了,他便按例丁憂回鄉。結果,三年的假期被放到了十年,直到泰昌皇帝即位,錢謙益才接到通知上班。但班隻上了一個月——不是錢先生犯錯了,而是這位皇帝永遠下班了。三年後,東林黨勝出,錢謙益被任命為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負責教太子讀書。但僅過了一年,東林黨又集體下野,錢先生的公務員身份都沒保住。折騰到崇祯元年(1628),東林黨雖說敵手倒了,自家隊伍也被消滅得差不多了。這回,錢謙益被提拔為禮部侍郎,又聽說崇祯要公開招聘宰相(首輔),于是決定幹票大的。幹首輔的主要競争對手,是禮部尚書溫體仁和侍郎周延儒。多年的摸爬滾打,錢謙益的書生氣基本都揮發了,心中的道道也累積得差不多了——什麼公平競争,還不如給對手喂點特效藥!但火候還是欠點,沒有黑掉别人。最終,那二人聯手了,錢先生自己差點被黑了性命。據說換了50個宰相後,崇祯皇帝還真想起了錢謙益,決定起用他。但送通知的人太磨蹭,李自成的馬又跑得太快,通知沒送到錢謙益手裡,發通知的人就在煤山上吊了。崇祯皇帝一死,作為在野的東林黨首,錢謙益的靈感來了。但是,他沒抓住機遇——想擁戴的潞王落選,自己也成了福王的反對派。最後,錢謙益隻好找馬士英,弄了個禮部尚書。

南明弘光朝太短,錢謙益投降了滿清,并找了著名妓女柳如是過日子。經曆太多,錢謙益也想通了,決定幹件名流千古的事:編“全唐詩”。編到數百卷,錢謙益徹底“倒黴”——身體不行,與世長辭。

錢謙益事業未竟,第三個“倒黴蛋”出現了——季振宜。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清康熙間揚州詩局刻本《全唐詩》

季振宜(1630—1674),泰興人。季振宜順治四年(1647)進士,官浙江蘭溪知縣,升刑部主事,遷戶部員外郎、郎中。順治十五年(1658),為浙江道禦史,巡視河東鹽政。

季振宜官當得不錯,為什麼也是“倒黴蛋”?因為他比前幾位更倒黴,直接把命給弄沒了:季振宜死因不明,或卷入康熙朝奪嫡之争而死。水太深,真相就難為外人所知了。

季氏家族家學淵源濃厚,季振宜是著名的藏書家,版本學家、校勘家。季振宜花了十年的時間,在錢謙益的基礎上編纂成了《彙集全唐詩》,共717卷160冊,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每年僅詩人的小傳,他就要寫兩百篇。但書稿還送到“出版社”,季振宜墳頭長草了。

胡震亨的《唐音統簽》,季振宜的《彙集全唐詩》,最後送到了曹寅手裡。

四個“倒黴蛋”,一部《全唐詩》!

曹寅題査士标《梅花冊》

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軒,又号楝亭,旗人。曹寅十六歲時入宮為康熙銮儀衛,康熙二十九年任蘇州織造,三年後移任江甯織造。曹寅應該是個“企業家”,其實也是個文學家、藏書家。他有個孫子叫曹雪芹,大家一看就明白。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等十人奉敕編校唐詩,以胡震亨《唐音統簽》、季振宜《彙集全唐詩》為架構,“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共計900卷,目錄12卷。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能舞文弄墨,又能承包工程,康熙用人眼光,真是夠歹毒的!

曹寅一生風光,怎麼也是個“倒黴蛋”?他孫子在《紅樓夢》是這樣寫的: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全唐詩》留下了,老曹家則是這個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