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覺農先生曾言:“我的一生中,最關心的是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生産。現在農村裡,茶農有許多困難,希望你們到農村看看,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特别是幫助茶農搞好科學種茶和制茶,增加經濟收入,使茶農一天一天地富裕起來。中國茶業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茶葉發展了,中國茶文化也會興旺起來。”
吳覺農,原名吳榮堂,是浙江上虞人,他出身于書香門第,因立志要獻身農業,故改名覺農。他曾說:“中國農民要翻身,隻有自己覺悟起來”以及“農民要站起來,要革命奮鬥,必須要具備自覺”,為此便毅然決然将自己改名為覺農。其名中,既有稱自己要成為有覺悟的農民,同時也含有立志啟迪農民要有覺悟的雙重含義。
▲中國當代茶聖吳覺農
吳覺農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農學家、茶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愛國民主人士,也是中國茶業複興、發展的創始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農業部副部長,兼任中茶公司首任總經理,很快建立了較完整的茶葉産銷體系。他一生從事中國農業經濟和茶葉的研究、教學、上司管理工作,畢生都在追求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青年時代就發表了大量精湛的茶葉論著,在90歲高齡之時,出版了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茶經”的《茶經述評》,為當代茶業文明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讓他在生前就被冠以“當代茶聖”的桂冠,得到了全中國茶人的一緻擁戴和國際愛茶人士的深切敬意。
二十世紀的中國茶業,經曆了極度衰竭到複興發展十分艱難、曲折、漫長而奮進的曆程,中國的茶業經受了那個時代的激烈震蕩,其變幻之大,險阻之多,建樹之廣,業績之盛,面貌重新整理之全面,是曆史上任何一個世紀沒有的。以吳覺農為代表的中國茶人展示了與以往中國傳統茶人不一樣的文化面貌,中國茶葉文明也開始全面進入了現代化程序。
十幾歲時,吳覺農考入了浙江省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即浙江農業大學的前身),開始研習茶學。通過閱讀和在學校的學習,他了解到中國産茶的悠久曆史,并知曉中國的茶品曾飲譽世界,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自18世紀起,英國扶植殖民地印度、斯裡蘭卡等國發展茶業而逐漸奪走中國茶葉外銷市場後,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地位江河日下,為此,他立志要為重振祖國茶業而奮鬥終身。
1919年,抱着實業救國、科技興茶的強烈願望,吳覺農公費赴日本留學。他潛心研究日本先進的科學技術,搜集和研究世界各産茶國茶的栽培、制造、貿易等方面的史料文獻,希望将自己所學的知識帶回祖國,振興中國茶業。但當他發現當時很多茶學著作中對曆史事實進行了歪曲,他頓足疾呼:“一個衰敗了的國家,什麼都會被人掠奪!而掠奪之甚,無過于生乎吾國長乎吾地的植物也會被無端地改變國籍!……在學術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實在無過于此了!”于是,1922年,他根據中國古籍有關茶的記載,寫就了《茶樹原産地考》一文,用嚴謹的史實論證了茶樹原産于中國。文中寫道:“《神農本草經》雲,‘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時在公元前2700多年,……我國飲茶之古,于此已可概見,……印度亞薩野生茶樹的發現,第一次在印度還是獨立時候的1826年,第二次則為印度被吞并以後。”這一舉動不僅駁斥了外國一些有意歪曲茶樹原産地的論述,文章一經發表,也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與重視,吳覺農初露才華。
1931年,時任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的中國農學家鄒秉文因器重吳覺農的才華邀請他籌辦茶葉出口檢驗事宜,并委任他為技正兼茶葉處處長。在商檢局的七年時間内,吳覺農組織編制了中國第一部出口茶檢驗标準,為中國茶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吳覺農認為“要想全面提高我們茶葉的品質,非采用科學方法從種植、采摘、制造、貯藏入手不可”。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一批茶葉科學工作者不顧條件的困難,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省的廣大茶區進行調查考察,在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後,他與胡浩川先生合作撰寫了長達13萬字的《中國茶業複興計劃》一書,并于1935年在上海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一個複興中國茶業的戰略性計劃,引起了農學界、茶葉界的高度重視,書中的許多論點至今仍有着一定的參考價值。
▲吳覺農與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成員合影
1987年,吳覺農主編了被譽為“20世紀的新茶經”和“茶學的裡程碑”的《茶經述評》,這本著作從1979年開始撰寫,中間由于出現了一些曲折,是以花費了較預想為多的時間。終于在吳覺農90歲高齡之際,出版發行。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成書已12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書中對茶葉曆史、茶樹種植、茶葉制造以及煎、煮、飲用、茶效等都有詳細論述,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畢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書籍,《茶經》原文不易看懂,有的内容也值得商榷,是以吳覺農花了多年時間鑽研《茶經》,幾經周折寫成《茶經述評》。
《茶經述評》有譯注,也有評論;有科技知識,又有曆史資料,既評述了陸羽的《茶經》,又兼及其他古農(茶)書,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巨作。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陸定一特地為之作序,他說:“吳覺農先生的《茶經述評》就是20世紀的新《茶經》,吳覺農先生畢生從事茶業,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态度嚴謹,目光遠大,剛直不阿。如果說陸羽是‘茶神’,那末說吳覺農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聖’,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茶經述評》稱得上是中國茶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吳覺農偉大的一生再填光輝。
點選上面小程式購書及查閱詳情
書名:《茶經述評(外六種)》
作者:吳覺農 著
新版發行時間:2021年6月
吳覺農先生《茶經述評》是茶學一裡程碑式著作。吳覺農借《茶經》,整理古代茶文獻,呈現中國三千年茶史全貌,總結古代茶經驗,又立足于當時茶業發展現狀,繼往開來,承上啟下,是集大成之作。《茶經述評》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了吳覺農的茶學精神,重疊了文化的、文學的、民俗的、政治的、經濟的、國際的、國内的、植物學的、生物學的、藥物學的、茶學的知識,是國人評論《茶經》的首部專著。吳覺農用現代茶學理論,立足于當下茶業發展,一分為二地認識古代茶經驗,古為今用, 讓傳統煥發了新的現實意義。新版的《茶經述評(外六種)》在調整了中國農業出版社老版本排版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湖南茶葉史話》、《四川茶葉史話》、《茶樹原産地考》、《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産地》、《略談茶樹原産地問題》六篇文章,都是吳覺農先生比較重要的文章。
▲吳覺農紀念館
吳覺農先生是中國當代茶界的一面旗幟。他是一百多年以來,中華民族争取華茶複興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中國茶業改革方準”推動了華茶的與時俱進;是他的“中國農民問題”最早關注了“三農問題”;是他的“中國茶業複興計劃”發出了實作“華茶夢”的第一聲呐喊;是他主編了《茶經述評》,對自唐迄今茶葉的演變與發展,從經驗到理論作了系統總結,為研究茶史鋪平了道路。
吳覺農先生胸懷壯志,追求真理,改革創新,愛國興茶,為祖國茶業做出了曆史性的突出貢獻!他是我國茶史考證和茶政改革者;茶葉外貿踐行者;茶葉出口産地檢驗創始人;茶業高等教育開創者;茶葉科研開拓者。在他終身一以貫之的努力奮鬥下,考原産地、正名分;建實驗場、興實業;培養人才、辦高校;科技興茶、再崛起;睡獅驚醒、振雄風;使中華茶業得以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