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唐英全集》解讀之二 文/禦珍堂主

筆者已經在《一個研究古典戲曲的學者竟意外拯救了收藏界!》這篇文章中對《唐英全集》的權威性及真實性做了詳細論證,如有質疑,請自行查閱!如有反證,請公開發表文章出示證據,所謂行業“理論”不能為證。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對于大多數初涉收藏的人來說,簡直是不敢相信!很多所謂的“資深”藏家更是嗤之以鼻,也是有些“專家”們等都不願承認或提及的事。

皇家官窯瓷器,由于其尊貴的身份,高昂的價值,理應是皇家獨享,平民老百姓怎能碰觸?民間怎麼可能有官窯瓷器?宮廷怎麼可能将這些尊貴的皇家用器賣給老百姓使用?這些質疑的聲音在筆者初涉收藏的那些年不絕于耳,在某些機構和有些專家那裡更是根深蒂固。

不說這些了,以事實說話,上幹貨!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唐英全集》第四冊第1183頁“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例以杜民窯冒濫折”中記載:“........随呈商總管年希堯,将此次色腳貨,按件酌估價值,造成黃冊,于每年大運之時一并呈進,交貯内府,有可以變價者,即在京變價,有可供賞賜者即留備賞用。自奴才到廠之後,于雍正七年為始迄今,總屬如此辦理。........今有乾隆七年12月12日接到養心殿造辦處來文,内有傳奉本年6月23日谕旨:嗣後腳貨,不必來京,即在本處變價,欽此。.........”

唐英這份奏折提到清宮内務府将次色及腳貨瓷器售賣一事隻是一個記載還是真有此事?有沒有更确切的證據?有!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唐英督陶文檔》是對《唐英全集》的補充,同一作者整理,資料來源出處基本相同,有據可考。

《唐英督陶文檔》第34頁“内務府為唐英送變價腳貨瓷器折”中記載:“......唐英送變價腳貨瓷器又内廷收貯瓷器奉旨着交崇文門變價.........奉旨着将康熙年号雍正年号完全瓷器仍舊加緊收貯其有璺釉水不全之瓷器交造辦處令内大臣海望将瓶罐等類瓷器有應在圓明園陳設者選出奏明陳設在内有位分瓷器令茶膳房選用其餘交崇文門變價......查得唐英送到變價腳貨瓷器共計三萬六千四百十三件内看得有黃瓷器二千四百十二件非民間應用之器交庫收貯外應行變價瓷器三萬四千一件.........又查的内廷交出變價瓷器三萬五千九百八十八件......又查内庫康熙年号有璺釉水不全瓷器十九萬四千二十五件雍正年号有璺釉水不全瓷器四萬八千八百二十四件内臣遵旨選出瓶罐等類瓷器二百九十四件請交圓明園太監總管等遇有應行陳設之處應用茶膳房等處選去瓷器六萬三千五百二十三件又看得瓷器内有黃瓷器三萬八百五十六件瓷爵六百四十九件藍瓷鼠頭瓶四百二十九件系供内廷及祭祀陳設應用之供未便估賣請仍貯庫外應行變價瓷器十四萬七千九十八件.........以上瓷器通共估得價銀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兩九錢八分一厘六毫......乾隆二年十月十六日具奏奉旨知道了欽此”

以上是乾隆二年,内務府給乾隆呈上有關唐英送來的變價腳貨瓷器的具體内容奏折的節選内容,内容大意如下:

乾隆讓内務府将唐英交來的變價腳貨瓷器和宮裡原來貯存的一些瓷器交到崇文門變賣,内務府将相關瓷器數量和估值等詳細奏報皇上......

内務府奉旨将庫存的康熙年号和雍正年号完好的瓷器細心保管儲藏,有瑕疵的交造辦處指令内大臣海望将瓶罐等瓷器有能在圓明園陳列擺放的選出來奏明拿去圓明園陳設,有禦膳房能用的選出給禦膳房用,其餘的交到崇文門變賣......

查得唐英送來的腳貨瓷器(乾隆年号)36413件,除了民間不能用的黃釉瓷器2412件外,應該賣的瓷器34001件。......内廷又交出可賣的瓷器(乾隆年号)35988件......(34001+35988=69989件)

又查的内廷庫房康熙年号有瑕疵瓷器194025件,雍正年号有瑕疵瓷器48824件,内臣海望遵旨選出瓶罐類瓷器294件交圓明園太監總管在有需要陳設的地方去擺放陳列,選出63523件瓷器送去禦膳房之用,還選出了黃釉瓷器30856件、瓷爵649件、藍瓷鼠頭瓶429件這類隻供内廷和祭祀使用的瓷器,不便估值變賣仍交内廷庫存。康熙雍正年号的變價瓷器總數為147098件!加上需要售賣的乾隆年号瓷器69989件。

(乾隆二年内務府需要變賣的康雍乾三朝的有瑕疵官窯瓷器共217087件!)

以上所有變價瓷器(包括唐英交來的和内廷庫存清理的變價瓷器)總共估值21182.9兩白銀。

乾隆二年十月十六日奉旨:知道了(意思照奏辦理)

從以上奏折内容可以看出:

光是乾隆二年,内務府需要交到崇文門變價的瓷器數量是多麼巨大,除了唐英本年送來的乾隆款瓷器,還有大量内廷庫房清理出來的庫存康雍乾瓷器,而且打折估值後的銀兩達兩萬一千多兩,這在當時也是屬于巨款了。因為康熙雍正以及乾隆晚期,那麼龐大的禦窯廠每年的燒造費用也不足一萬兩,這些瓷器的估值是按照燒造成本再打折扣的。這些瓷器雖然多多少少都有瑕疵,但畢竟不屬于那些砸掉的殘次品,隻是次色官窯瓷器,大部分暇疵不會太過于明顯,現在拍賣市場上有時也會出現此類瓷器,如下圖: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從這件瓷器顔色釉面等地方儲存的完好程度,以及圈足幹淨程度來看,這件瓷器的流傳保護是相當到位的,大機率在前二百年屬于窖藏保護,但圈足上有個很老的裂口,這可能就是當時的次色瓷,但檔次很高。有報道稱:“此盌遞藏記錄清晰有緒,可上溯至30年代上海收藏,也曾為亨利奈特典蓄,絕迹市場30年。”現在拍賣市場一般都講究所謂“流傳有序”,但大都隻能追溯到百年以内,很多還隻到八九十年代,所謂“流傳有序”最恰當叫法應該是“近代流傳有序”。像這個碗是三百年前的産物,追溯也隻不到一百年,如果從康熙時期燒造出來開始就有清晰的流傳記載,這才能稱得上“流傳有序”吧。就像一個百歲老人一樣,六七十歲以後才有戶口等相關人生經曆等資訊的記載,你就能把這個老人的生平經曆搞清楚了嗎?(這是題外話了,以後再研究。)

還是回到上面的奏折,這份奏折也是寫的非常嚴謹,給皇上上報來不得半點馬虎,其中的數字也是分毫不差,比如:宮廷庫房查得康熙有瑕疵瓷器194025件,雍正年号有瑕疵瓷器48824件,減去294件交圓明園瓷器,63523件送去禦膳房瓷器、黃釉瓷器30856件、瓷爵649件、藍瓷鼠頭瓶429,康熙雍正年号的變價瓷器總數為147098件!

筆者用電腦一一核算,完全吻合!

(194025+48824)-(294+63523+30856+649+429)=147098

這些細節也能反映出,内務府對處理變賣這些次色官窯瓷器也是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這隻是前期清點上報環節,加上更加複雜的銷售環節,工作量是極其繁重的。于是才有了文章開頭那份奏折中“今有乾隆七年12月12日接到養心殿造辦處來文,内有傳奉本年6月23日谕旨:,欽此。”,這也是導緻乾隆七年以後,次色和腳貨瓷器不必再勞民傷财運送到京城,由唐英在景德鎮負責賣掉的原因之一。(以後再解讀唐英在景德鎮禦窯廠售賣官窯的詳細證據)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清宮有個特殊的商業場所,負責定期處理宮廷的部分不再需要的财物,這個地方就是崇文門。

真相:清宮對民間售賣官窯瓷器?無論你信不信,這都是鐵的事實!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甕城左首鎮海寺内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

崇文門也叫“哈德門”,很多人都知道“哈德門”牌香煙,但不知道“哈德門”收稅和售賣宮廷貨的事,這也都很正常,這些和大部分人不相幹的事也沒多少人去了解,尤其這都是幾百年前的事了。

上面奏折中提到的内務府就是将次色瓷器交到崇文門去變價的。崇文門其實是一個稅關,很多在京城做生意的都要去那裡交稅,是以清宮也将自己不用的一些宮廷财物交到崇文門去賣給民間,以充盈内務府銀庫,畢竟皇家極其奢侈的生活是需要大量的銀子維持的。因為去崇文門的主要都是生意人,有錢,不然宮廷用的那些物件普通老百姓是根本買不起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官窯瓷器。

《唐英全集》第四冊第1183頁“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例以杜民窯冒濫折”中記載:“”從中的時間點可以看出,從雍正七年開始一直到乾隆七年這十四年間,内務府在崇文門一直有售賣官窯瓷器,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有時一次性處理庫房積壓多年的瓷器,數量巨大,上文列舉的乾隆二年就是如此。

從崇文門售賣官窯瓷器的事實可以看出,宮廷用器雖然說一般非民間所能使用,但畢竟要維持極奢的皇家生活主要靠的是銀子,把這些大量多餘的不使用的庫存官窯瓷器變賣換成銀兩來維持皇家奢侈的生活必然是正确的選擇。

将近三百年前,這些被商人們從宮廷買走的官窯瓷器,大部分已經無從查證去向,由于時間久遠和曆史時局動蕩,損壞和遺失的應該也是不計其數,但很多品相好的檔次高的應該會被商人們很好的儲存起來,畢竟當時好的瓷器售價也是相當高的,有的一件高達幾兩銀子,相當于當時普通人一兩年的工錢,普通件對于老百姓來說也都不便宜。是以商人們買這些“奢侈品”應該不隻是為了使用,作為資産投資收藏傳給後世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

在内務府售賣官窯百年後(1840年以後)的中國進入了屈辱的近代曆史,連年的戰亂,時局動蕩,為了躲避戰亂以及賊寇搶奪,那些達官顯貴人家經常要準備舉家搬遷,這些有價值的收藏品很多也被擁有者們秘密藏入地下(古代人藏東西大都是窖藏),尤其是瓷器這類不便移動的物品。又過了中華民族最屈辱最艱難的這一百年後,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才結束了被列強欺辱的曆史。但一二百年前很多事已經物是人非,有些家族曆史斷了,有些資訊并沒有傳遞下去,中國現在還有多少家族能保持有完整的三百年以上曆史的族譜?又過了半個多世紀,改革開放才把這個沉睡了幾百年的大地徹底喚醒,舉國大破土大動工,天翻地覆。很多當年的窖藏也被慢慢發現,由于很多窖藏官窯瓷器是近二三十年才重見天日,根本沒有那些明顯的使用和磨損痕迹,也沒有一二百年以上的曆史包漿,此類瓷器也遭受了有些傳統鑒定學的非議,尤其是這類有瑕疵的官窯瓷器,正是因為存在這些瑕疵,往往會被有些專家以“一點否定法”給槍斃掉。

挖掘真相,還原曆史。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錯誤的理論和歪曲的事實是絕對站不住腳的,關鍵是要敢于質疑,勤于考證。謊言定會被戳破,真相必然會大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