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1年第20期
來長春吧,一起奮鬥
@文/蔺玉紅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氣質。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精神。
不說南北迥異,即使同屬東北,長春和其他城市也各自缤紛。2021年9月,《中國青年》雜志采訪團和團中央“青少年發展研究”重大課題組一行走進吉林省長春市,圍繞新時代中國青年成長與長春發展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深入采訪、調研,《中國青年》第20期推出的專刊《吉林長春,青春常在》即是這次采訪調研的重要成果,共80頁,約10萬字。
該專刊從政策解讀、聚能彙才、長風新解、理想之城、城韻從容五個次元及制造之都、科技産業、創新創業、長春流綠四個版塊,走進長春四個高新産業聚集區,對話長春數十位政策制定者、産業從業者、創業管理者、青年工作者、文化建設者,采訪在長春創新創業、就業發展、學習生活的青年們,解讀長春根據中央提出的東北振興戰略和全面振興意見,在吉林省委“一主六雙”部署下做好加減乘除,推進制造轉型、科技引領、創新創業、文化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擔當作為,展現青年在長春當下及未來的發展圖景,并以客觀視角對長春促進青年發展的城市政策、環境營造進行實地講述。
“政策解讀”部分展現了長春吸引青年的頂層設計。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張志軍從實力、活力、魅力、潛力、磁力解讀在東北振興、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程序中的新長春、新變化、新設想。長春市組織、人社、共青團、作協以及經開區、新區、淨月高新區、汽開區的人社、發改工信、組織、黨群等部門的負責人解讀了長春招才引智的政策邏輯,這是吸引青年來長的務實舉措。
“制造之都”版塊彰顯了汽車産業的傳承創新。一汽集團三位“85後”的自主創新故事,讓我們洞見了一汽正在編織新能源、網絡安全、數字化轉型的新汽車工業搖籃。以一汽為核心,為整車提供配套的零配件制造業,成為承繼父業的二代青年奮鬥的新戰場。他們,傳承了原生家庭産業勞動者的優良品質,接受了良好的中西教育,勤勞創新,發展企業,建設家鄉。汽車制造企業的年輕人靠奮鬥獲得了成就感、踏實感,這是東北制造業走向振興的希望。
“科技産業”版塊呈現了産業發展的嶄新格局。“吉林一号”、庫美生物、長光智歐、中農陽光、吉視傳媒等高科技企業快速成長,背後是吉林長春依托原有科研資源、教育資源、人才資源,在衛星、生物醫藥、光學、現代農業、大資料應用等方面形成的産業新格局,這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原動力。
“創新創業”版塊展現了服務青年創業的鮮活樣态。有看似拙樸實則睿智的創業擺渡人父子,傾力幫助有夢青年抵達彼岸;有“店小二+媽媽式”青創園模式,為大學生、留學生創業護航;有為人才築巢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服務模式,給了來長優秀青年一張安居的床;有紮根園區、社群,打造為青年而變的團組織。他們,用心用情用力,為青年創業提供周到專業的服務。這種撲下身子為青年的真誠與實效,讓大學生們找到了共情之處,這是打動越來越多在長青年留下來的最好叙事。
“長春流綠”版塊挖掘了文化的深味風緻。從在長影附近南湖邊漫步的自由豁達,到461醫院建築的舒朗優美;從黃大年精神的團隊傳承到吉林動漫的人才涵育;從以文化人的衿雅和煦,到萍水之逢的熱情坦率;從文學抒寫的爛漫溫淳,到城韻中西的低調從容。長春的新生代文化人群在自己的家鄉找到了存在感,為之瘋狂,為之奮鬥,這是打動遊子回鄉的柔軟所在。
深秋已至,長春的街道被簌簌的落葉靜靜地包裹。當有軌電車緩緩駛過的時候,長春與青年的故事在摩天輪上定格成了一個個秋天的童話,那份獨屬伊通河的浪漫漸漸幻化為城市的喘息與怦然的心動。
來長春吧,它真的适合你。
(本文作者系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黨委常委、副總編輯,中國青年雜志社副社長、執行總編輯)
購買連結
目錄
《吉林長春,青春常在》專刊閱讀
長春 :一座讓青年人有底氣的城市
監制:皮鈞
終審: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劉博文
編輯:宿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