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見”曹楊一村

作者:看看新聞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應冠文

2021-10-29 20:44

今天,曹楊一村二工區回搬儀式正式啟動。作為整個一村最先試點改造的二工區,總共由369戶居民,12棟自然樓組成。目前,9成以上已經完成裝修,近2成居民回搬入住。這個曾經的新中國第一個勞工新村,在建成70年之後,重新煥發青春。從啟動征詢,到如今正式回搬入住,兩年不到的時間,曹楊一村舊改加速度的背後,有哪些故事?

“你們來啦,歡迎歡迎!好多時候沒見了!”

“又見”曹楊一村

時隔近四個月,當看看新聞Knews記者再次見到張麟清夫婦,他們正在整理新家。煤衛獨用,幹淨亮堂,盼了大半輩子,終于如願。

張麟清老先生指着成套改建後新有的衛生間,喜笑顔開:“這個我們特意提出來的,馬桶位置換了下,一戶一方案,設計師也同意了。原來馬桶淋浴間加起來隻有0.7個平方,像現在改過結構,搞衛生友善了。”

“又見”曹楊一村

曾經三家人共用的廚房,徹底成了過去,以後獨門獨戶,燒飯炒菜,清清爽爽。

趙阿姨向看看新聞Knews記者回憶:“有時候手碰手,跟鄰居要碰到的,老早廚房間弄不清楚,因為有三家人家嘛,要弄總歸一起弄。但是後來發覺,這房子太老了,怎麼搞衛生也搞不幹淨了。”

回搬,是老房,也是新家。有心的張老伯将字畫重新裝裱,趙阿姨則新勾了毯子、床罩。不等大部隊,隔壁樓棟的陸先生和太太祁阿姨,也提前搬了進來。

“又見”曹楊一村

“你看,現在阿姨炒個菜,還有脫排油煙機了!”

粗茶淡飯,老兩口滿臉歡喜。五個平方的廚房,三平方左右的洗手間,窗明幾淨,拉下可伸縮樓梯,上到三層的閣樓。這個小小的閣樓,除了儲物,還能放下一張床。

祁阿姨一邊吃晚飯一邊感歎着變化:“感覺最明顯的,就是扶梯。老早的扶梯走上來,筆筆直,咯吱咯吱,很抖很危險,一不當心就要摔跤,老頭他都摔了幾次了,有次走的急,滑下去,肋骨都摔斷過。”陸先生笑着點頭:“外頭清爽了,家裡也清爽了,以前垃圾擠在一起,現在重新裝修一遍,多了空曠和幹淨。”

“又見”曹楊一村

小家煥然一新,大社群也華麗轉身。原本雜亂無序的管線,如今全部落地,經曆70年風雨,老舊陡峭的木質樓梯多了轉角設計,鋪上了平整的地磚,之前髒亂差的綠化帶也重新整修,還多了個休憩的中央小花園。

居民們或是在園子裡鍛煉身體,唠唠家常,或是拿把椅子出來曬曬太陽,擡頭就是幹淨的天際線:“整個小區環境也好了,蜘蛛網也沒啦,以前一捆捆的電線,東拉西扯的。現在他們說六種管線全部落地,連樁也拔掉,看起來多清爽。”

六種管線集中落地,其實還是改造的一小部分。曹楊一村的整體改建,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舊改極限挑戰。70年前竣工的曹楊一村,當時建造用的是煤渣水泥磚、木格栅,房屋品質不佳。是以舊改老大難問題在這裡尤為突出。此次改造,不光解決了居民期盼已久的煤衛獨用問題,對房屋的安全性也進行了整體加強。更重要的是,作為上海的優秀曆史風貌保護區,房屋要改要動,但不能破壞原有風貌和肌理。

“又見”曹楊一村

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中偉介紹:“以前預制闆才9公分多一點,走路都聽得到,更何況安全呢。是以,這次我們按要求做了抗震,圈梁,原來木格栅的這種地方都改成現澆混凝土,屋面我們還要采用保溫材料。但這樣一來,工程就變得難做了,因為材料加強加厚,但還要保證套内面積。我們的居民對這裡尺寸的敏感度相當高,因為這是他們待了幾十年的地方,老家具放不進來了,眼睛一看就能看出來。是以,不要說一個平方,哪怕少0.1個平方都要來找你。”

作為曹楊一村最早試點成套改造的二工區,從征詢到回搬,曆時不到兩年。随着居民們陸續回搬,設計師也多了一份新的任務單,在驗房過程中,居民們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設計師一一記錄。設計師金曉明說,和市面上所有房子不同,這裡由于一戶一方案,施工建設方就頗具挑戰,不能依樣畫葫蘆,而對于他們來說,每次驗房也要多花心思,一有不對就要及時修改。“喏,像這戶黃姓居民家裡,這裡平頂要做個高低差”設計師金曉明拿着圖紙一一比對,“标高不一樣,一個是1800,還有個1570,這裡我要再量一下。”

“又見”曹楊一村

現在,居民們陸續住進來了,工作也不能停。“會有個後評估,對整個工作和工程進行建築評價,是不是達到預期設計效果,是不是達到了老百姓的需求,這也是尊重民意在施工和設計上的最大展現。”

對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而言,未來大拆大建将會越來越少,城市更新、舊改的需求又該如何滿足,曹楊一村作為全市試點工程,提供了新的借鑒路徑。

“又見”曹楊一村

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中偉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舊改這條路上,我們一定要突破現有的政府規定。如果說要拿曹楊一村來做複制推廣,不太實際,因為不是所有舊改工程都可以加出面積,但是這種解放思想的工作方式可以探讨。目前,我們現行的規範,可能沒有一個合适我們城市更新的法律規範,缺乏相關配套,是以曹楊一村也好,還是黃浦的舊改,都是作為試點來做,我們和政府一起摸着石頭過河,希望可以探讨出一條可行之路。”

“又見”曹楊一村

同樣的,屬地政府也在這當中,不斷汲取經驗,形成更高效的“舊改工作”方法。曹揚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回憶:“一村當時做管線落地,就有個現實的沖突,二工區隻有一條主幹道,但是是一體化作業,材料不能不進去,道路開膛破肚,車子開不進去怎麼辦?後來我們就連同幾個部門,在旁邊盡可能不影響居民的情況下新開了一條道,可以送材料進去,道路包括綠化多方面都作出協調。這這事情上,就很考驗地方管理者的工作和水準,一方面,我們會把所有的工程類項目做規整,盡量減少影響,節約工期。此外,畢竟原來的部門有相應專業領域,但是面對同樣的老百姓民生工程,大家就需要突破原來的壁壘,跨前一步,這是我們的工作經驗,也是通過民生工程被給予的收獲。”

70年來,曹楊新村已成為一個承載着無數記憶和榮光的名字。如今,它脫胎換骨的改造,又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個新的樣本。曹楊一村二工區成套改造完美收官後,一工區在下月中旬也将迎來交房和回搬,三四工區則力争年内竣工傳遞。老曹楊們期待着在煥然新生的老房子裡,續寫70年的“新村”情。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應冠文 攝像:孔權 蔣文越 實習編輯:楊詩劼)

“又見”曹楊一村
“又見”曹楊一村
“又見”曹楊一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