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适當的環境和不斷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為庸人。——維納

從古至今,我們聽過不少“神童”的故事,但他們的結局卻大不一樣。大多數“神童”都如《傷仲永》中所描寫的那樣,在萬衆期待中“泯然衆人矣”;隻有極少數人能人生開挂,一路走向巅峰。而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正是一位從小戴着“神童”光環的男孩,張炘炀10歲考上大學,13歲成為我國年齡最小的研究所學生,16歲攻讀博士,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現在的現狀又是如何?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天才”的世界。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4">天才少年,驚豔衆人</h1>
1995年7月,張炘炀出生在遼甯省盤錦市一個普通家庭中,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高中教師。他出生時正值七月流火,外面酷暑難當,父母給他起名炘炀,意思是希望他如太陽一般奪目耀眼。沒想到一語成谶,他此後的表現确實将這個名字的含義表現得淋漓盡緻。
幼時的張炘炀與普通孩子沒有太大差別,都是1歲學走路,2歲開始說話。直到兩歲半的時候,他的天賦才被父母發現。父親喜歡看書,常會念一段給兒子聽。沒想到,就這樣僅過了三個月,他就認識了1000多個漢字。這時候父母才意識到——張炘炀可能是一個天才。
為了不讓兒子的天賦被埋沒,父親并沒有送他去幼稚園,而是在家親自輔導張炘炀的學習。六歲時,張炘炀已經學完了國小六年的全部課程。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完整的童年,父母把他送進了國小。走讀了6個月後,他就從國小一年級升到了五年級,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四級跳。最終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國小六年全部課程,順利升入國中。
上了國中的神童,平穩度過了初一,初二下學期的時候張炘炀每天上課不認真,老師以為是他年齡太小與其他人格格不入才影響學業,還叫了家長談話。回家後,他對父親說出自己的想法,原來是國中的知識對他來說已經太簡單了,讓他覺得沒意思學。于是,父母開始嘗試輔導他高中的知識,就這樣過了半年,當同學們經曆中考進入高中校園時,張炘炀便直接跳級到盤山縣的高中讀高三。那一年,他才九歲。
2005年一個10歲小孩參加聯考的新聞震驚全國,就在所有人對他的表現産生質疑的時候,他卻不負衆望,以505分的成績超出當年二本線50分的成績考入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這對于一個普通的10歲孩子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相信以他的智商,如果再複讀幾年,考上頂級名校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他家似乎更看重”最小大學生“的記錄,于是在同齡人還在上四年級的時候,張炘炀已經在大學接受軍訓了。創下了中國年齡最小大學生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22">考研讀博,創造神話</h1>
上了大學的張炘炀傳奇還在繼續,各大媒體争相報道,而他并沒有是以而松懈學業,三年之後再次創下記錄。2008年13歲的神童參加考研,順利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所學生,成為了年齡最小的研究所學生,。當年考研的大學生一定沒想到,他們的競争對手竟然是是一位13歲的孩子。
開學後,張炘炀拒絕父親繼續在宿舍照顧他,讀研時他才正值青春期。沒了父親在身邊時刻管教,不成熟的心智讓他難以抵禦外界的誘惑,很快便沉迷遊戲無法自拔。各科成績都不太理想,那時候的他連畢業都成了大難題。
接受不了神童光環的不複存在,張炘炀曾一度想要自殺。好在研究所學生導師的正确開導下,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标。将精力花在畢業論文上,運用自己超強的想象力和邏輯推演能力寫出一篇《區間值函數的次微分和對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并順利畢業。
他的神話還在繼續,16歲的他決定沖擊學位金字塔,2011年他再次轟動全國,成功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學位,再次重新整理紀錄,成為我國最年輕的博士。卻在博士四年的時候選擇退學,原因是覺得自己太沒用,果然天才對于自己的要求比一般人高。好在導師指導下,他重新回到校園。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23">光環不在,回歸自我</h1>
回顧張炘炀的26年,真可謂是精彩至極。但我們也可以想象他幾乎沒有一天休息的時候,很明顯可以看出父親的功利心,因為後來這位父親就基于培養神童的記錄寫了一本書叫作《神奇的學習》,加上在鳳凰衛視參加節目,這本書一出世就被人們哄搶一空。為了完成自己應試教育的理想,父親讓天才兒子每天都沉溺于學習中,卻忽略了一個天才要想發揮其天才作用,同時還要具備與其相比對的心理素質。
2019年,讀了8年博士的張炘炀終于畢業。經曆了這一切的風風雨雨之後,他終于釋懷了,臉上再沒當年的桀骜不馴,氣質也變得更加成熟穩重。現在的他也不再接受媒體采訪,消失在大衆的眼中,到一所研究院進行自己的學術研究,或許這才是一個天才最好的歸宿——醉心于自己的學術研究,不被外界所打擾。希望他能在自己研究的領域繼續發光發熱,獲得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