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後是令人愉悅的。溫暖的陽光灑滿陽台,空氣中有淡淡的薄荷香——慵懶中帶有一絲清新。母親在廚房洗碗,外婆閑适地坐在餐椅上,繼續與我們聊着童年的那些事情。“我那時小的很,記不了許多事情。母親裹小腳和未能參加北撤的故事是後來小嬸娘告訴我的。”我恍然大悟,又追問後來的事。外婆笑眯眯地對我說:“别急,聽我慢慢講。”
我就這麼在家一直忙忙碌碌。直到1952年,13歲那年的一天,一位姓陳的識字先生敲開了我家的門,通知我去參加掃盲識字班。陳先生是村裡有文化的人,積極地參與村裡的掃盲工作。我非常高興,母親也十分樂意,就讓我去識字班認字了。 與我一同識字的還有幾個年齡相仿的小夥伴,住得都離我家不遠。識字班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場地,一堂課時間可長可短,大多半小時,沒有教材,也不收學費。每當陳先生得空時,他就挨家挨戶地敲門叫我們上課。有時在鄰居家教學,随便找塊木闆在上面寫字;學校空閑時就在教室裡上課。
我很珍惜這次識字的機會,是以上課時我格外認真,回家後還要姐姐教我認字。陳先生看我學得不錯,就帶我去塘溝參加考試。那是我第一次去區裡,我們走了六裡路才到了塘溝。考的是認字和寫字,都是些常用字,我都認得出來、寫得出來,得了滿分。陳先生很高興,誇我學得好,我心裡也美滋滋的。
識字班斷斷續續地上了一年多,考完試也就結束了。當我看到周圍許多孩子們上了安樂國小,一起讀書一起玩,很是羨慕,于是向母親提出上國小讀書。母親開始有點糾結,因為姐姐已經去塘溝讀六年級了,離家遠,中午在别人家帶飯,沒有時間幫家裡做事。她怕家裡的農活忙不過來,但看到我堅定的眼神,母親還是勉強同意了,并要求我課餘時繼續幫家裡做家務。我一口答應,于是插班上了國小二年級下學期。
我剛進國小時,學校隻有四個年級,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上20來人。學校隻有兩間教室:一二年級共用一個教室,三四年級共用另一個教室。學生所用的課桌是在泥墩子上搭個木闆,木闆有從自家帶的,也有學校的,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大家就趴這樣的課桌上聽課寫字。後來我到三四年級後學校條件就好些了,建立了瓦房,教室更多更寬敞,窗子更大更亮,桌子也換成了四腳木桌。
剛進學校的前半年,老師采用的是複式班教學,一二年級擠在一個教室裡,分坐兩邊。老師先講一年級的課,布置學生寫作業,然後把闆書擦了講二年級的課,這樣交替進行。兩個年級隻有朱二先生一個老師,國文、數學都是他教,記憶中他教得很好,大家也學得很認真。
我雖然沒有上一年級,但是我有識字班的一點基礎,國文還算過得去,數學沒有學過,學得比較吃力。記得有一次,睡覺前姐姐考我加減法,開始簡單的我還勉強能答得上,後面難的題目就吱吱唔唔了。姐姐問了好幾遍,我都不說話。睡在床頭的母親問我怎麼不回答,我還是不應聲,母親氣得用腳踹了我幾下,我一時既窘迫又無奈,感到很不好意思,于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數學學好。
一年後,姐姐高小畢業,沒能考上塘溝中學,就回家務農了。我倆朝夕相處,姐妹感情更深了。這一年,堂房嫂子張芬幫我姐介紹了對象,他叫孫悅,盱眙舊鋪人,在河南商丘部隊醫院裡工作。母親對他印象不錯,同意了這門婚事。不久,姐姐去了河南商丘,在部隊裡完婚後就随軍了。
讀完初小後,我參加了升學考試。考生很多,來自周圍的小店集鎮和趙大莊、盧坊、劉圩、陳圩等地,考上了的就上周圩國小(原安樂國小)高小五年級。我如願考上,很是幸運。
升入五年級後,一個班級擴充到五十多人,我身邊的同學一下子多了起來。校舍又進行了更新,桌子比以前更好了。課程增加了自然和地理。國文是陳愛華老師教的,他很和藹,教得很好。當時班裡也有學習尖子生,王三柱成績很好,次次名列前茅。我的成績一直在處于中遊。學校裡沒有體育課,跳繩和踢毽子的遊戲最吸引我們女生。花式踢毽子是我的拿手項目,大跳、小跳、盤腿跳都不在話下;到高小時,學習緊張,玩得就少了。在這兩年的學習中,我和同學們相處得很好,關系一直非常融洽。
從初小到高小,我始終遵守與母親的約定,課餘時間幫家裡幹活。我一大早便起來割草喂牛、做早飯;中午放學回家後,仍裡裡外外忙個不停;下午放學後到田裡做農活,然後抓緊時間做晚飯。讀書、做農活和家務成為我那段時間的主旋律。
高小畢業後,我沒能考上塘溝中學,在家種地、幹活了一年多時間。1957年,西邊莊子、圩裡的人家開始組建互助組,我也加入其中,和大家一起砍玉米、割豆子。大家互相幫助、一起幹活。母親當時是互助組委員,但凡上面有号召,她便帶頭積極響應落實。那段時間母親經常忙于互助組工作,時常去開會,是以家裡的事主要落在我的肩上。
1958年我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母親聽說沭陽縣城裡有招工告示,便讓我去報考。我和村裡好幾個同學一起去報名,幾個人結伴步行跑到了四十多裡外的沭陽縣城。考試的内容是國文和數學,對我來說并不算難。我自己感覺考得不錯。不到一個月,我收到了來自盱眙縣的錄取通知書,高興極了,即使我不認識盱眙這兩個字。我家東邊的蘆立蘭、楊秀芳、何增芳也收到了通知書,于是我們相約一起出發。
出發前,母親一邊幫我收拾行李,一邊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淚痕,千叮咛萬囑咐讓我照顧好自己。圩東大娘和小嬸娘聽到消息後趕來我家,依依不舍地拉着我的手,送我一直到村口。帶着對家鄉的眷戀和親人的祝福,我頻頻回望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揮手告别了前來送行的親朋好友。我們四人步行到沭陽縣城後,開往盱眙的大巴早已在那裡等候着。一切是那麼令人興奮,我們就這樣離開了家鄉,去往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踏上了去遠方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