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逐漸下降,候鳥開始陸續飛臨北京。300多公裡圍網隔絕了人類的打擾,密雲水庫裡成了鳥兒的樂園。上周,密雲區首次公布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鳥類篇,20年間,密雲野生鳥類數量從32科、141種,增長到70科、388種,不少曾經難得一見的鳥類也重制身影。

白尾海雕
赤麻鴨
鹮嘴鹬
■生态涵養顯成效
消失七十多年的栗斑腹鹀回來了
密雲,位于東亞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上,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大批候鳥過境、停歇補給。
在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調查隊隊長張德懷的相機裡,有上千張鳥兒的照片,“這些鳥兒分六類。”張德懷指着相機中的照片說,按照居留方式,鳥兒們分為在密雲全年栖息的留鳥、遷徙期路過的旅鳥、在北京地區越冬的冬候鳥、在北京地區繁殖的夏候鳥、偶然出現在北京地區的迷鳥以及放生或逃逸等情況形成的非本地野生種群。
浩浩蕩蕩的過境候鳥中,有年年造訪的“好朋友”,也有首次露面的“新朋友”,還有多年斷了聯系的“老朋友”。今年年初,張懷德就遇見了“老朋友”。一次,他在密雲水庫觀鳥,發現一隻黑褐色野鴨,個頭不大,臉頰有白斑,看着有些熟悉,他将照片發到“鳥友群”,引發大家的熱烈讨論,最終經專家确認,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臉海番鴨。“這斑臉海番鴨,好多年沒見過了,它一般沿海岸線遷徙,能在密雲水庫重新看到它,大家都特别高興。”張德懷說。
不僅如此,消失了七十多年的栗斑腹鹀(音同巫,二聲)也重回密雲山地。2016年1月,幾位觀鳥志願者在不老屯地區,觀測到多隻栗斑腹鹀,有雄鳥、有雌鳥,還有幼鳥。
栗斑腹鹀,形似麻雀,因為雄鳥腹部有一塊心形的栗色斑塊而得名,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之一,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北韓、蒙古以及我國的東北、華北等地。1941年春天,曾有觀鳥者在北京頤和園發現過它的蹤迹。“1941年到2015年,七十多年來,北京再也沒有栗斑腹鹀的發現記錄。”北京觀鳥會會員關翔宇告訴記者。
據調查,栗斑腹鹀種群減少的重要原因是人類活動導緻其栖息地支離破碎。它們一般生活在低矮的灌木叢和草叢中,農耕、放牧等活動很容易對其造成侵擾。栗斑腹鹀的重新出現,正是密雲涵養生态的成果。
■踏遍密雲摸“家底”
觀鳥日記上新名字越來越多
張德懷加入到探查當地動植物“家底”的工作中與他的經曆有關。在擔任密雲區園林綠化局調查隊隊長之前,張德懷曾在霧靈山自然保護區内擔任坡頭林場負責人。林場的從業人員下定決心,一定要走遍霧靈山的溝溝谷谷,摸清本地區植物和動物的“家底”。難題一個接着一個,張德懷和同僚們努力克服,六年裡,他們走遍了霧靈山,步行累計1萬多公裡,拍攝了十多萬張植物照片;東拼西湊借了70台紅外相機,分區域布設在保護區裡,捕捉動物們的身影,他們還采集動物糞便400多份輔助确認物種……調查隊伍也随之逐漸壯大,如今,他們不僅走遍了霧靈山,還踏遍了密雲,全域動植物“家底”逐漸摸清。
2019年,密雲區在全市率先啟動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工作,共設定11處野生動植物監測站點,并在野外布設200餘處紅外相機,在不驚動野生動物的情況下捕捉到珍貴的影像畫面。與此同時,30多位熱心市民成為鳥類觀察志願者,他們大部分是密雲本地人,有村民、退休職工、攝影愛好者……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志願者将日常觀察到的鳥類資訊上傳至“密雲區園林綠化局鳥類監測系統”,再由專人整理資料。志願者的加入,有效彌補了觀測人員的不足。
在密雲水庫北岸的不老屯鎮林業站觀測點,王政勇拿着一個墨綠色的望遠鏡,凝神觀望着水庫附近盤旋的鳥兒,時不時在本子上記下看到的鳥兒種類和數量。“觀鳥十多年,日記寫了十幾本,大部分鳥兒一眼就能認出來。”從最初的二十餘種到如今的上百種;從一天1000多隻,到現在一天最多觀測到5000多隻……翻開王政勇的日記本,随着時間推移,新出現的鳥兒名字越來越多,不僅有天鵝、朱雀等常見候鳥,還有金雕、黑鹳、白尾海雕等難得一見的鳥兒。“嘴上長胡子、羽毛像蘆花雞的大鳥叫大鸨,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過去密雲沒有,這幾年我年年都能觀測到,最多的一次看到12隻。還見到過同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東方白鹳、金雕,能發出6種叫聲的南方鳥楔尾伯勞也在這裡定居了。”
綜合各站的人工觀測等資料,再經過對全域範圍内的鳥類資源進行梳理,今年,張德懷他們終于摸清了密雲野生鳥兒的“家底”。上周,密雲區首次公布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鳥類篇,這也是本市首個區級野生動物資源名錄。20年間,密雲野生鳥類的數量從32科、141種,增長到21目、70科、388種。在最新名錄中,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鳥類足有20種,既有首次調整晉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青頭潛鴨、勺嘴鹬、東方白鹳、栗斑腹鹀和黃胸鹀,也有老牌珍稀野生鳥類大鸨、金雕等。
■保護候鳥成共識
值班者雪夜救助受傷白天鵝
每到遷徙季節,都會有不少候鳥選擇在密雲區各大濕地歇腳,尤其是密雲水庫北部地區,每年都會有大批遷徙鳥類途經、駐留此地。給候鳥送過冬“口糧”、救助受傷鳥兒,已成為附近村民的習慣。
在密雲水庫北岸的不老屯鎮燕落村,有一支30多人的候鳥保護隊,他們習慣外出時随身帶點糧食,有撒玉米的,有撒黃豆的,給鳥兒添點零嘴。他們還到水庫邊巡視,發現有受傷的候鳥馬上向鎮林業部門彙報。
鳥兒似乎也知道人類的善意。去年冬天,飄着雪花,夜裡10時40分,正在大城子鎮政府值班的史慶武聽見窗外有幾聲鳥叫,起初他并未在意,但叫聲越來越大,他趕緊和門衛拿着手電筒出門檢視,發現竟有十餘隻天鵝猛力撞擊西側的大門和兩側路燈,其中一隻天鵝已經受傷倒地不起。史慶武趕緊通知鎮林業站從業人員前來救助。
擔心還有其他受傷的天鵝,正在值班的11名從業人員臨時組成“搜救小組”,冒雪在周邊查找。經過1個多小時的仔細搜尋,又在大城子中學附近發現了另一隻受傷的白天鵝。兩隻受傷天鵝被帶到林業站暫時安置,從業人員為它們提供了水和食物,第二天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醫護人員将兩隻天鵝安全帶回救治。
保護候鳥,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碰到有遷徙受傷、飛不動的鳥兒,村民會主動抱回家去治傷、調養。
摸清野生動植物家底,隻是第一步,之後還要有意識地科學保護和管理。“比如人工為候鳥打造臨時栖息地;補植食源、蜜源植物,在不同季節為動物提供食物;建設生态清潔小流域時,給動物留出近水通道;放置人工鳥巢和昆蟲之家等。”張德懷說,“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一件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去做的事,同時人們也要珍惜如今取得的成果。”
(原标題:密雲的野生鳥多了幾百種)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可心 宋會強 張德懷 供圖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