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在福建龍溪城外毓秀峰下的一個小館舍中出生,當時窗外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屋内燈火昏暗,嬰兒呱呱墜地。誰也無法猜到,就是這樣一個十分弱小的生靈,竟然影響了後世幾百年。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朱熹13歲喪父,靠父親的朋友接濟才逐漸長大。不過他非常懂事,也自小勤奮,19歲就中了進士。後來他師從李侗學習理學,從此自己的學業就如鸢飛魚躍,開始了全新的征程。

不過沒有誰可以一帆風順,才子有一次也碰到了麻煩,但是他卻愈挫愈勇,終于成就一番偉業。下面介紹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南宋慶元元年,韓侂胄擔任太師,他極力禁絕朱熹理學,并貶谪以宗室趙汝愚為代表的大臣。朱熹為了避難,隻好從閩北南下古田的閩關,宋代曾在此設定水口寨,乃水陸交通要道,這首詩就創作于水口。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時值初春,詩人清晨醒來,感覺寒氣逼人,令他忽然想起昨夜趕路的情景。“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一葉扁舟冒雨夜行,他穿着蓑衣獨立船頭,可是夜色籠罩,眼前一片漆黑,詩人覺得索然無趣,隻好回到艙中悶頭酣睡。

此時他非常好奇,昨晚當他沉沉入睡之後,到底滿江的風浪如何?晚上錯過了沿途的很多風景,詩人一大早就起床,希望可以彌補一下。“夜如何”三字,留下了懸念,也很好地為後文蓄勢。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後兩句就展現了詩人愉悅之情,“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他趕快卷起篷窗,又急切地往外看,不想再錯過更多的麗景,等到窗戶打開,湧入眼簾的兩岸景色還和昨天相似,依然是滿目青山綠樹。

“依舊”二字,看似平淡,卻彰顯出作者迷戀于青山綠水,也喜愛清新明朗的大自然,終于可以從抑郁的心境中走出,更表達了一種深意:任憑狂風暴雨如何肆虐,隻要處變不驚,浩氣長存,大自然也絕對不會辜負人們的一番深情和期待。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水口行舟二首(其二)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鴃兩山相對鳴。

經過一夜的休息,加上雨後初霁、天朗氣清,作者精神振奮,筆端也顯得輕松靈動。詩人一邊欣賞岸邊的風景,一邊脫口而出,“郁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蒼翠的青山包夾着兩岸,郁郁蔥蔥、叢巒起伏;綠水靜流、悄然無聲,仿佛也怕打攪詩人的構思。“去無聲”三字,以靜寫動,不僅可以想象出流水潺潺的景象,也能感受到詩人内心思緒萬千的狀态。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最後兩句更是意境深邃,“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鴃兩山相對鳴。” 詩人正陶醉于青山碧水之間,也暫時忘記了煩憂和愁悶,忽然一葉輕舟闖入視線,沖破清晨的薄霧,也打破了眼前的岑寂。而此時遠處的山谷中又傳來杜鵑的歡叫聲,令人更加流連忘返。

作者以景語結束全篇,不提一字歡愉,但喜悅之情早已溢于言表。同時“煙波一棹”也設計很精巧,既能引發讀者的好奇心理,也令人體會到詩人一定在羨慕這裡的居民,可以遠離塵嚣、很少煩惱;“相對鳴”三字,更委婉道地出了詩人感慨自己羁旅漂泊,以及對隐逸生活的向往。

朱熹的兩首絕句,秀美如畫,更彰顯出豪邁襟懷

朱熹的這兩首絕句清詞麗句,秀美如畫。描寫江上景緻,前一首詩用“夜如何”三字發問,用“試卷、依舊”作答,表現雨後情景,微妙入神。同時作者又寓情于景、寓理于趣,令人讀後啟迪深刻。

後一首詩描寫山水無聲、杜鵑酬答,一靜一動、相映成趣。煙波一棹,更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顯出極其優美的境界,更彰顯出詩人不懼艱難的豪邁襟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