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女他》,年輕導演周聖神話崴用了六年時間打磨而成的定格動畫電影。2018年入圍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卡通片獎。

作為一部“物動畫”,影片為我們提供了多角度、多層次解讀的可能。有人看到了革命,有人看到了人的異化,還有人看到了親子關系。而我則想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談一談這部電影。

通常認為,女性主義源于法國大革命。187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發表了《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這一文獻被普遍認為是女性主義的開山之作。

可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拓展到人類文明史的早期,便會發現女性主義思想并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它古已有之,與我們的早期神話共生。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無論是東西方神話,都有很多女神形象。

以中國為例,最著名的女神莫過于女娲、西王母。女娲造人、補天。西王母掌不死之藥,也常被奉為婚姻、生育、保護婦女的女神。

再以古希臘神話為例,第一代神靈中最著名的莫過于萬物之母的大地母神蓋亞。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中,半數是女神。她們分别是赫拉(天後、婚姻和生育女神)、赫斯提亞(爐竈和家庭女神)、德墨忒爾(農業和豐收女神)、雅典娜(戰争和智慧女神)、阿爾忒彌斯(狩獵女神)、阿佛洛狄忒(愛情和美麗女神)。

不難看到,無論東西方,女神常與自然、生命、繁衍有關。約瑟夫·坎貝爾說“女人代表生命,不經由女人,男人無法獲得生命”,這樣的認知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便早已植入了人類的心靈。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雖然在人類文明從母系社會進入父權社會後,女性的社會地位漸趨沉淪,但這一認知并未被遺忘。

亞伯拉罕諸教雖然壓制甚至貶低女性,但對聖母的崇拜依然可以被看作是早期女神崇拜的延續。即便是在宗教氛圍最濃厚的中世紀法國,大大小小以聖母院為名的教堂依舊遍布各地。

而在中國,女神崇拜的延續則更有戲劇性。原本男性形象的觀世音菩薩,在漫長的傳播曆史中,因應人們對女神的需求,逐漸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女性形象的觀音菩薩。

以《女他》而言,影片的主人公,那個僞裝成男鞋并最終推翻男鞋權力社會的女鞋,鮮明地展現了人類自上古以來對女性的一貫認知。

鮮紅的顔色、碧綠的藤蔓與白色的花朵,無不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而影片中女鞋對男鞋壓迫的反抗與颠覆,也暗合19世紀以來女性主義的發展史。

現代女性主義思潮,到目前為止已經曆兩個階段。

在最初階段,女性主義者争取的是與男性完全一樣的權利。其最主要的訴求,是男女相同工作的權利。這一階段的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和男性在各個方面沒有差別,因而要求女性承擔起與男性相同種類、相同強度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把女人當男人用。

但在女性争取這一權利的同時,随着人類武器的進步,戰争規模與慘烈程度越來越大,一些女性主義者開始與和平主義合流。她們認為女性的侵略性比男性弱,隻有推翻男權統治,讓女性占據比男性更大的權利、更高的地位,才有可能實作世界和平。女性主義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即女性優于男性時期。

從影片中,女鞋僞裝成男鞋進入工廠工作,而後推翻男鞋社會的經曆,在我眼中正合女性主義第一、第二階段的發展曆程。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可是,我們在影片中也看到,女鞋在颠覆男鞋社會後,世界并未變得更美好。正相反,在主人公死後,她的孩子——另一隻新的紅色女鞋——創造出了一個表面自然清新、實則壓迫更甚的新的階級社會。

這樣的結局,似乎與當代女性主義運動走向極端後産生的“田園女權”如出一轍。過度争奪權利,最終隻會走向美好初衷的反面。

那麼,當代女性主義的出路在哪裡?

我想,導演已經通過影片的标題将答案告訴了我們。

「影評」《女他》:神話、曆史與女性主義

柏拉圖在他的《會飲篇》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最早,男人和女人本是一體。這樣的人具有強大的力量,讓宙斯憂懼。于是,宙斯便将一體的人劈成兩半,分為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必須終其一生尋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成為完整的生命。

影片标題《女他》,不正是男女的合體嗎?

隻有男性和女性都正确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弱勢,彼此協同合作,合為一體,才能獲得真正的男女平等。這正是當代女性主義的最新發展思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