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彩塑的種類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僧人等佛教塑像。
1、佛像
佛是音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者”;按佛教的說法就是大徹大悟覺行圓滿的意思,乃佛教修行中的最高境界。小乘佛教徒認為:隻有教主釋迦牟尼才達到了這種境界,是以隻有釋迦牟尼可稱為佛。而大乘佛教認為:凡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稱佛。在莫高窟中,每一窟内都有佛像供養,并多居于主位。其藝術造型為:身披袈裟,頭有肉髻,耳長及肩,眉間有白毫,指間有蹼,手印随說法、降魔、苦修、禅定等不同内容而不同。根據姿态來劃分,有立、結跏坐、半跏坐、交腳坐、并坐、倚坐、側卧等姿态。早期洞窟多為交腳彌勒,釋迦佛說法、降魔、苦修、禅定,釋迦、多寶兩佛并坐說法與盧舍那佛等形象。隋唐以後,則增加了三世佛、三身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倚坐彌勒佛、釋迦涅槃等多種形象。

第259窟坐佛,塑造于北魏,位于該窟内北壁下層龛由裡向外數第三龛内,眼睛和左腿已略有破損。坐佛高0.92米,波發高髻,臉面渾圓,耳大垂肩,挺胸收腹,體态端莊,比例适度,雙腿盤起,結跏趺坐在長方形須彌座上,雙手在腹前重疊作禅定印。深紅色袈裟覆體,在膝蓋前呈三蓮瓣狀自然下垂,陰刻衣紋流暢自如疏密有緻,緊貼軀體,給人以薄紗透體之感,即運用畫史上所謂“曹衣出水”之法。此像結構嚴整,臉面和胸部,精刻細作,使之顯得細膩滋潤,富有血肉感;特别那彎眉下微睜下視的雙眼,約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翹和深深陷進的兩個小窩,彎如半月形的雙唇,都現出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會心的微笑。此佛充分地展現出我國傳統藝術中,以形寫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備的特點,是敦煌彩塑中的上乘之作。
2、菩薩像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道衆生”、“道心衆生”。以解脫衆生苦難為己任、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覺悟),在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被稱為菩薩。鑒于菩薩以普渡衆生為修行的最終目的,莫高窟中的菩薩往往是神态安詳、肌膚豐潤、衣着飄逸、超凡脫俗的形象。大多數的菩薩本為男性,但為了表現菩薩以慈悲為懷,彩塑的菩薩多以女性的阿娜多姿與溫柔善良來表現。從十六國到蒙元,彩塑菩薩似乎也經曆了年齡的變化,十六國菩薩多為十一、二歲的少女形象,到了北周就發展成十五、六歲年輕女子的形象,再到唐代變成風韻成熟的貴婦形象。
第290窟菩薩,塑造于北周,位于中心塔柱南向龛外兩側,儲存完好。塑像頭上戴花蔓寶冠,冠帻長至披肩,身上飾有長帶,肩上披着質地厚重的大巾,一手貼在胸前;面貌清秀,皮膚白皙,雙眼微微眯縫,鼻子小巧的聳起,嘴角略上翹含着笑意,仿佛一個純潔、天真、帶着幾分稚氣的少女。其身後青色的頭光與肩上紅色的披巾将臉龐烘托的更為溫柔可愛,是北周彩塑的一身精品。
3、弟子像
按字面的意思講,跟從師父接受教導的人都可以稱為弟子。這裡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過聽從佛的教導,進而自我修行,最終達到自我覺悟,解脫生死輪回的修行者。與菩薩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隻能解脫自己,其最高果位是羅漢。就塑像而論,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的形象出現。在莫高窟,釋迦佛左右作為侍者出現的比丘都是迦葉和阿難兩弟子。敦煌的弟子畫像出現的很早,十六國時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時期無此題材,北周又重新出現了塑、畫的弟子像。隋唐多繪塑結合進行表現,以表現十大弟子為主,多是塑二而繪八。五代以後的洞窟則是将弟子都付諸繪畫,并有榜題儲存至今。
十大弟子,佛祖釋迦牟尼的門徒中最有成就的有十人,被稱為十大弟子,即摩诃迦葉(簡稱迦葉,頭陀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簡稱目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摩诃迦旃延(簡稱迦旃延,論議第一)、阿那律(亦稱阿尼律陀,天眼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阿難陀(簡稱阿難,多聞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等十位學有所長的人。
4、天王像
佛教傳說中,須彌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犍陀羅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護一天下,稱為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為青身,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上繞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手中托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後多有表現,也常常和力士并列出現;歸義軍時期的洞窟中多于窟頂四角畫四大天王,表示護持四方之意。
第194窟南方天王塑造于盛唐,位于主室正龛内的南側。該塑像身軀略微向内有所傾斜,體格極為健壯,身穿絹布質地的铠甲,頭部朝向外側,左臂向上擡起,右臂和右腿向外伸展,足下踏着山石,挺胸分腿而立。此像突破了天王像的兇神惡煞的單一程式,注意着力刻劃天王言笑的面目表情,使得這一尊天王的面部肌肉顯得格外飽滿。其頭挽高髻,面部豐潤,濃眉飛揚,雙眼略眯,啟唇露齒,笑容可掬,把赳赳武夫英武豪爽而又憨厚善良的性情表現得淋漓盡緻,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此天王在上色方面,铠甲上以石綠、石青繪上石榴卷草紋樣,爽亮富麗,對人物性格的表現起到了輔助作用;白色的面部又以赭色繪胡須,使其質感細軟、蓬松、飄動。總體上,人物内心世界與整體的動态和色彩極為和諧,形神均飽滿凝練。
5、力士像
力士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多指對稱守護于兩側的佛教護法二天神,也就是俗稱的“哼哈二将”。莫高窟的此類塑像多是長發绾髻、袒裸上身、筋骨暴起、腰系戰裙的兇狠形象。
第194窟力士,塑造于盛唐,位于主室正龛外的南北兩側。兩身塑像均頭束發髻,上身赤膊而立,腰上圍有短裙,腳下踏着金剛山。站在南側者昂首挺胸,橫眉怒目,緊閉嘴唇,舉臂擡肘,肌膚呈紅色,顯現出頗為兇猛蠻橫的性情;北側的力士正揮舞拳頭,推動手掌,豎立眉毛,瞪大雙眼,張嘴似乎想要怒吼,卻似怒又笑,其肌膚呈白色,威武豪邁之性格自然流露。在人物的造型上,塑造者注意了頭、胸、下肢三段動作的變化,以肌肉和筋脈的突起和緊張來表現力士正向外迸發的無盡力量。整體形象上有一種強烈的韻律和節奏,把力士力大無窮、氣拔山河的精神風貌刻畫的淋漓盡緻。此外在上色時還運用了暈染的技法,随人體結構的起伏,以略深的顔色染凹陷處,突擊肌肉的陰陽明暗,以增強其立體感和真實感。
6、禅僧、高僧像
禅是“禅那”的略稱,中國古代将其譯為“思惟修”,就是将散亂的心念集中,進行冥想。禅僧就是坐禅修行的僧人,坐禅求冥想也是早期佛教僧侶進行修行實踐的主要方式。莫高窟所存的禅僧像都是佛弟子進行修禅的塑像。北涼第272窟外門南北兩龛(門北之龛編為第273窟)的兩身和西魏第285窟主室正壁南北兩側龛的兩身是其代表。此四身禅僧像均置于僅能容身的小龛内,用以表示在山林岩窟禅修。修禅的僧人以袈裟纏身裹頭,姿勢為禅坐,即結跏趺坐,兩手相疊作禅定印,展現出了禅修時的凝神摒慮,冥思入定的心境。
第285窟禅僧塑造于538~539年前後。為一青年靜坐的禅僧形象,其雙手作禅定狀,身穿水田袈裟,色彩明快,裹頭纏身,頭微微下俯,雙目凝視空茫,雙唇輕合,靜神沉思。底色為土紅色,頭光為紅色和白色火焰組成的圓形,後有裝飾着小花的白色三角靠背,三者将禅僧坐禅時的甯靜襯托的更為突出。雖身着袈裟,卻依然隐現出禅僧圓潤的肌體,表現出了靜從習定的禅僧充滿着生命力卻又心如止水,不染塵埃。從整體造型上看,上實而下虛,塑造者更注意對頭部的刻畫。是以塑像的面部顯得尤為細膩,紅潤的肌膚、飽滿的天庭、清秀的眉目、聳直的鼻梁、略方的口唇,使僧人在清秀俊逸的面相中透露着穎悟睿智、潛心參禅、不染塵世的意境。
高僧像多是為敦煌當地著名的高僧大德塑的紀念性塑像,如著名的藏經洞内就有歸義軍高僧洪辯的真容像。
洪辯(?~862?) 亦稱吳僧統、吳和尚,唐沙州僧人。俗姓吳,父吳緒芝,母南陽張氏。早年出家,谙蕃語,傳譯佛書,精研唯識,知大蕃沙州釋門都法律兼攝教授十數年,後任釋門都教授;832~834年于莫高窟開七佛堂,即今第365窟,壇下功德文中有其題名。又建有“法華無垢之塔”、“吳和尚窟”(第16窟)及禅室(第17窟)。848年,力助張議潮起事,張議潮遣使入朝奉表,洪辯亦派弟子悟真從行。851年,唐宣宗敕為京城内外臨壇供奉大德,充河西釋門都僧統,攝沙州僧政,法律三學教主并敕黃牒;約卒于862年,族人及弟子就禅室為影堂,内塑真容并立《告身碑》。
來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