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作者:元曆史

作為美國老牌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最新作品,《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沒有讓内地粉絲苦等。本片12月中旬在美國上映後,僅僅不到一個月,便被藝聯及時引入内地。可惜的是,宣傳力度欠佳,排片少,這部電影上映三天來,總票房收入不到兩百萬。

當然,導演的上一部作品《騾子》在内地上映後的最終票房也不佳,僅1000萬出頭的票房。但《騾子》必定還有“89歲高齡出演90歲老人”和“伊斯特伍德的家庭自傳”之類的宣傳賣點。這部電影雖然有凱西·貝茨這樣的老戲骨和山姆·洛克威爾、喬恩·哈姆等中生代實力派男演員的加盟,但是之于内地院線觀衆,他們到底還是一些略微生疏的面孔。不過,就算在美國本土,《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這部作品也創下了伊斯特伍德作品成績的新低。

但是之于伊斯特伍德而言,這部作品在他晚年的作品序列裡,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出色作品。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來,改編社會新聞素材,這也是近些年伊斯特伍德絕大多數電影的靈感來源。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本來是首個發現公園内炸彈包裹的保安理查德·朱維爾,在被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了三天英勇事迹後,fbi懷疑他有可能就是那個投放炸彈的嫌疑人,是以他的個人生活很快被美國媒體翻了個底朝天,雖然88天後洗脫罪名,但這件事情對于理查德·朱維爾的個人生活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這之後,他幾乎是在抑郁中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幾年。

這部電影的背景雖然發生在1996年,但從中我們卻能特别直覺的感受到本片對于當下流量時代媒體人枉顧新聞倫理的強烈批判傾向。電影中的女記者,為了擷取頭條新聞,用盡各種手段,從fbi警探手中弄到新聞線索,在未有任何确鑿的證據,在報紙頭條大肆鼓吹理查德·朱維爾就是亞特蘭大爆炸案的嫌疑人。這之後,她成為報社的焦點,然而她這一成功的而背後,卻是以侵害理查德·朱維爾的個人生活換來的。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理查德的家中被媒體圍攻,而fbi也被迫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對其進行各種話術上的誘導,恨不能讓他自己承認他就是真兇。這種生活甚至影響到了他的家人,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母親。

理查德·朱維爾為什麼是可疑的對象?伊斯特伍德為我們展示了人們的刻闆印象是如何毀掉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理查德·朱維爾愛好打獵,家中儲備了很多槍支,在年輕的時候還曾經和朋友一起制造過炸彈,fbi在他家翻找物品時,發現他還讀過一本講述球星辛普森殺害妻子後如何脫罪的書。這些過往日常生活的蹤迹在fbi的調查中成了他是嫌疑人的重要污點。而他的人際關系上也不受歡迎,他較真,死闆,嚴格履行職責,曾經在校園當保安的他,隻因為堅守一個保安必要的指責,而被校長懷疑為是一個非常自負喜歡賣弄的人。本是捕風捉影和道聽途說的東西,被媒體渲染,被權力機構認定成了某種像是犯罪事實一樣的東西。

伊斯特伍德展現了在這個過分的政治正确時代下,追求小心翼翼很可能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糟。在和fbi的那場對手戲中,理查德·朱維爾嗆聲fbi探員的話切中力道,他說如果他現在被fbi确定為嫌疑人的話,那以後還會有保安在發現炸彈包裹後,第一時間疏散人群,保衛公衆的生命安全嗎?不會了,因為大家知道他們忠于職責的做法非但不能換取人們的尊敬,反而會被誣陷為兇手。

從主題表達的角度看,《哀歌》與伊斯特伍德16年拍攝的作品《薩利機長》有異曲同工之處。兩部影片都着力表現“受辱的悲情英雄”角色,隻不過後者的角色還是個精英分子,機場迫降之後,相關人員對他的調查還僅僅是持有懷疑态度,到底也還是對機長十分尊重的。而這部《哀歌》中的角色隻是個再普通不過的美國平民,他是絕對弱小的一方,他也沒有薩利機長那樣有着數十年航空經驗而積累起來的技術層面的話語權。由此,這個人物在面對指控時的無助感也就非常突出。

重要的是,影片中還多次刻畫他對公權力機構的信任感,在他的律師希望他能不要對fbi探員太過尊重時,他反而覺得那些人必定是代表政府而來的。整個懷疑過程中,我們看到,他自始至終從沒有去真正的采取對抗的姿态。這無疑更增強了影片的悲情味道,一個信服體制的人最終被體制所無情的傷害。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在fbi幾年後将奧利匹克公園爆炸案的真兇抓獲時,影片隻是展示了他的律師前來告訴理查德真兇落網了。是的,在這裡媒體和權力機構都是缺位的:媒體早就遺忘了這個昔日曾紅極一時的報道對象,而權力機構也早就對此假裝從未發生過此事一樣,對其漠然處之——體制擅長遺忘,拒絕認錯,一向如此,就算是對尊重他的公民也如此。

特别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donews專欄擷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