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年前在抗美援朝前線入黨,曾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抗美援朝老兵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

作者:極目新聞
70年前在抗美援朝前線入黨,曾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抗美援朝老兵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

張雲雙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王榮海 通訊員 餘敏 李春華 實習生 曾秋雲 張琪悅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打仗,你們要不懼艱險,勇敢向險而行,要盡力做對社會、群衆有幫助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事。”

——抗美援朝老兵張雲雙叮囑子女要為抗疫多做貢獻

當兵隻為保家鄉

極目新聞記者近日來到抗美援朝老兵張雲雙家中采訪,老人雖年過九旬,但身闆硬朗、精神矍铄,說話聲音洪亮有力。

1931年6月20日,張雲雙出生于吉林省舒蘭市的一個小村莊。日本侵華時,為躲避日本兵的燒殺搶掠,張雲雙的父親用扁擔籮筐,一頭挑着兒子,一頭挑着女兒,躲進了大山。回想當年,張雲雙難掩對日本鬼子的憤怒,“小時候,我就想着一定要當兵,保衛我的家鄉。”

1947年11月10日,16歲的張雲雙進入東北一所汽車學校學習,4個月之後作為一名汽車兵踏上了解放戰争的戰場,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戰役。1950年底,抗美援朝戰争打響。1951年1月,張雲雙入朝。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他主要從事前線裝備彈藥供給與傷員運送工作,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51年夏季的一天,深夜12時左右,張雲雙駕駛一輛蘇制小型運輸車,滿載着物資運往前線。當駛到一處封鎖線時,他發現敵機正向地面瘋狂轟炸。張雲雙仔細觀察,發現美軍敵機兩次投彈之間有4分鐘左右的間歇。于是,他抓住這個間歇,加大油門快速前進,成功地沖出了美軍封鎖線,及時地保證了一線所需。抗美援朝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58年,張雲雙回到原武漢軍區,直到1987年5月離休,離休時任原武漢軍區後勤部第35分部副部長。

從前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張雲雙身姿筆挺,舉起右手向祖國和人民敬了個标準的軍禮。當時,張雲雙受邀參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是“老兵方陣”中的一員。說起閱兵時的場景,他難掩激動,“北京群衆特别熱情,每個街口都擠滿了人歡迎我們,我的手一直舉着沒放下來。”

張雲雙穿着代表抗美援朝志願軍的黃色制服,與其他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兵種的老兵們相談甚歡。“盡管我們都不認識,但一見面就像故友重逢,有說不完的話。”

當晚,張雲雙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焰火晚會,他感慨萬千,“沒有過去的艱苦奮鬥,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看到現在國家建設發展的情形,我心裡很高興,從前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

張雲雙的女兒張英告訴記者,父親對子女要求嚴格,從來不允許子女搞特殊化。記得她上高中時,一天下大雪,放學後她騎自行車跌跌撞撞地回到家,看到她狼狽的樣子,爸爸的眼眶紅了。後來張英才得知,“媽媽想讓爸爸要輛車去接我們,可是父親堅決不幹”。在女兒眼裡,父親很講原則,但他心裡依然是疼着孩子的。

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張英和哥哥從小都很自強。兄妹倆先後響應國家号召參軍入伍和去部隊院校學習深造。哥哥張勇曾到西非去援助非洲經濟建設,妹妹張英多年資助貧困山區兒童上學。

去年疫情期間,張雲雙鼓勵子女向險而行,多為武漢抗疫做貢獻。張英通過海外的朋友,籌措了1萬套防護服捐贈給武漢的醫療機構,還買了50套防護服送到張雲雙所在的武漢第十六幹休所。張雲雙和女兒還通過幹休所向石牌嶺社群捐贈物資,表達愛心。張雲雙笑言:“以前我負責将物資運輸到前線去,如今我女兒也将需要的物資運輸到抗疫前線,可謂女承父業。”

采訪結束,張雲雙指着客廳牆上裝裱好的一幅字“堅定信念,保持晚節”說,這就是他晚年的座右銘。他也希望,子孫後代們能夠堅定對黨和國家的信仰,傳承紅色基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