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從實驗室出來。”10月27日晚上7點08分,楊晶晶給記者發來了一條微信。經過了十幾分鐘的準備,我們接通了和她的視訊電話。
視訊的那一端,楊晶晶戴着口罩,眼神裡透露着疲憊,長時間戴口罩留下的勒痕在她臉上還清晰可見。經過實驗室8個小時的核酸樣本檢測工作,她終于脫下了悶熱的防護服,換上了自己的衣服。
這是她從莊浪來到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支援抗疫的第3天。

“出發的前一個多小時,我才知道自己要去蘭州支援”
楊晶晶是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人,上個月剛滿25歲,2019年從甘肅醫學院畢業後,便一直在莊浪縣中醫醫院檢驗科工作。
“她年輕,一直做核酸檢測工作,專業能力和适應性很強,各方面素質都很好。”莊浪縣中醫醫院檢驗科主任這樣評價楊晶晶。
2021年10月24日,莊浪縣中醫醫院接到市健委關于抽調核酸檢測人員赴蘭州支援抗疫工作的通知後,從檢驗科選派楊晶晶加入平涼市組建的15人醫療隊,赴蘭州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出發那天太匆忙了,我都來不及準備些什麼。”楊晶晶是臨危受命。
“出發的前一個多小時,我才知道自己要去蘭州支援。直到坐上開往蘭州的大巴,我才想起給媽媽打電話。剛開始她還不信呢,說醫院有那麼多人,怎麼會輪得上你?後來知道我真要去,就開始擔心,一直叮囑我要注意防護,照顧好自己。”
“這是我第一次去外地參加抗疫支援工作,在我剛滿25歲的時候,還挺有意義的。”視訊那邊的楊晶晶笑着說道。
“在實驗室要呆8個小時,進去之前不敢喝水”
10月24日晚上11點,包括楊晶晶在内的15名醫生到達了此次支援抗疫的工作地點——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他們每天要承擔3萬多份核酸樣本的檢測工作,忙的時候每天要檢測4萬多份。
隻需10秒就能完成采集的新型冠狀病毒鼻、咽拭子标本,存封好送至實驗室後,還要4個多小時才能出檢測結果。15名醫生被分成了3組,每組5人,實行24小時輪班制,每輪班次8個小時,當天晚上就有一組檢驗醫師上崗工作。
“在莊浪(中醫院)的時候,每天最多有2闆核酸檢測提取闆,隻運作1台擴增機,上夜班時我能清楚地聽到機器運作的聲音。現在,白天的班次要檢測将近30闆,晚上稍微少一點,檢測20闆左右。17台擴增機同時運作,忙起來都聽不到聲音了。”
除了工作量大以外,長時間穿防護服對檢驗人員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檢驗人員直接接觸樣本,時刻面臨被感染的風險。進實驗室前,檢驗人員要用各種防護裝備把自己封閉起來。
“防護服裡面特别悶熱,穿上不一會兒,面罩上就會出現水霧,時間久了還會凝成水珠流下來。在實驗室要呆8個小時,為了避免中途上廁所,進去之前不敢喝水,實在想上也得憋住。因為出去後不僅耽誤時間,還要浪費一套防護裝備。”
“等疫情結束,我想好好逛一逛蘭州”
來蘭州3天了,楊晶晶還沒出過醫院大門,過着實驗室、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我平時挺愛出去玩的,現在一是沒有時間,二也不敢出去,畢竟工作性質比較特殊。”
“我每天都會關注疫情變化情況,當看到有新增病例,我就很揪心。這些新增病例中,有些還是從我們手裡檢測出來的。作為檢驗人員,我希望每份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
問及疫情結束後最想做的事,楊晶晶這樣說道:“蘭州我不常來,這次來發現好多商店都關了,街上也冷冷清清的。等這次疫情過去,我的工作任務完成後,我想好好逛一逛蘭州。”
“晶晶,快去吃飯啦!” 晚上8點28分,螢幕那頭傳來楊晶晶同僚的聲音,打斷了我們的視訊采訪。我們這才意識到,從上午11點到現在,楊醫生還沒吃過飯。
休息6個半小時,淩晨3點鐘,她又要回到這裡上夜班。楊晶晶說:“檢測工作不能停,早一點出檢測結果,大家就能早一點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