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近日,阿富汗局勢的風雲突變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據外媒報道,阿富汗塔利班代表于8月15日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與中央政府談判,尋求權力的和平移交。而在早些時候,阿富汗塔利班已經基本控制了阿富汗最東北部的邊境省份巴達赫尚,接管包括與中國接壤的瓦罕地區在内的大部分區域。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瓦罕地區在古代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晉朝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佛,唐代玄奘取經東歸之路都曾途經瓦罕地區。對于中國和阿富汗而言,瓦罕地區是兩國互相溝通的重要管道。
複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是絲綢之路的研究者,著有《重返帕米爾》一書,講述他多次往返帕米爾高原的經曆,他也曾實地探訪瓦罕地區。
8月16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他表示,目前國内對“瓦罕走廊”存在很多誤解。首先,許多國内媒體,甚至當地政府誤将西起中國、阿富汗邊境的瓦罕基爾山口,東至公主堡長達90公裡的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稱為“瓦罕走廊”,這是錯誤的。“瓦罕走廊”是近幾十年出現的國外媒體用語,專指阿富汗的瓦罕行政區,它與“瓦罕谷地”(分屬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瓦罕帕米爾”(即瓦罕河谷)以及“瓦罕國”的空間範圍不同。

侯楊方在瓦罕基爾山口(即Wakhanjir)的阿富汗界碑處。
“媒體報道經常提到瓦罕走廊為東西走向,長約400公裡,其中在我國境内長約100公裡,這是完全錯誤的表述。”侯楊方表示,實際上,人們通常認為的中國境内的“瓦罕走廊”實際為新疆塔縣的卡拉其古河谷,它屬于塔克敦巴什帕米爾,并不屬于阿富汗的瓦罕地區。
侯楊方表示,“瓦罕走廊”更像是一種文學化的表述,由于瓦罕地區整體形狀類似走廊,就有媒體在報道時将其形象化地比喻成“走廊”,實際從曆史地理的意義而言,這個稱呼是完全不準确的,稱為“瓦罕谷地”更為合适。同時,許多報道中都提到瓦罕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也是錯誤的。“古代絲綢之路有許多條道路,并非一定要經過瓦罕地區,隻是玄奘在取經東歸時曾經經過。”
海拔僅2000多米的噴赤河谷上遊是瓦罕谷地人口聚居區,也是絲綢之路西下蔥嶺的重要通道。玄奘跟随商隊歸國時,由此一路東行,經由達摩悉鐵帝國的都城昏馱多(今位于噴赤河南岸阿富汗的漢杜德)到達瓦罕河與帕米爾河交彙形成噴赤河處,然後沿着帕米爾河谷東北行到達波謎羅川(今大帕米爾),并經過大龍池(今佐庫裡湖與其東的一系列湖泊、河流),再向東南行,經過小帕米爾東端,翻越排依克山口到達朅盤陀國卡拉其谷河谷,向東經過公主堡,再北上抵達位于徙多河(即今塔什庫爾幹河)畔的都城石頭城。
侯楊方提到,阿富汗之是以頻頻遇到戰亂,也與它的地理環境有關:19世紀末期,英國和俄國在“大博弈”(the great game)中共同劃分出阿富汗的版圖,但人為分割的版圖與當地的人種、環境并不吻合。阿富汗境内除了主體民族普什圖人以外,還有塔吉克人、哈紮拉人、烏茲别克人、艾瑪克人、土庫曼人、俾路支人和大量其他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阿富汗不同的山谷裡,宗教、生活方式大相徑庭,普什圖人并沒有壓倒性的優勢統攝這些民族,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使得内部始終處于較為分裂的狀态。
阿富汗國土面積雖不大,但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位于西亞、南亞、及中亞的交彙處,說它是亞洲的“心髒”,一點也不為過。從這裡出發,向東可以到東亞文明區,向西可以到達波斯文明區,向南可以到達印度文明區,向北可以到達中亞文明區。“但由于邊境線是人為劃分,導緻其國界沒有天然分界,與鄰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導緻阿富汗出現今天‘火藥桶’一般的局面。”
如今阿富汗和瓦罕地區的局勢變化,是否會對中國的邊境安全産生影響?對此,多次去過中阿邊境的侯楊方表示樂觀。“首先,當地的地理環境較為複雜,武裝分子很難滲透。同時,我國在當地的邊防十分嚴密,我對國家邊防有充分信心。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