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委員同聲】冷建春:關于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納入中醫文化元素的建議

作者:同心四川
【委員同聲】冷建春:關于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納入中醫文化元素的建議

作者: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成都中醫藥大學總支主委 冷建春

【背景】

1、2011年國務院批複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6年國家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20年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布局。成渝雙城經濟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使三大國家戰略融為一體,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形成經濟圈的軟實力。2021年12月15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專項工作組在四川舉行了第四次聯席會,強調成都重慶兩地将把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作為唱好“雙城記”的文旅地标,将巴蜀文化深度的整合規劃,攜手重慶向境外推廣大熊貓、大遺址、大山城、大三峽等世界級文旅品牌,共同打造“巴蜀之路”文旅品牌。

2、巴蜀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醫學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12年天回鎮出土的《天回醫簡》據考證是扁鵲所著,顯示春秋戰國時期中醫藥文化已經在四川傳播應用。在《山海經》中還載有“神醫”巫彭、巫鹹,東漢時期的醫學家涪翁著有《針經》和《診脈法》,漢代的郭玉、唐代的昝殷、杜光庭也是當時名醫,宋代成都人唐慎微所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堪稱《本草綱目》的藍本;清代的唐宗海、張骥、曾懿等都是當世名醫。在近現代,如沈紹九、鄭欽安、蕭龍友、蒲輔周、冉雪峰、熊寥笙、李重人、任應秋、杜自明、李斯熾、吳棹仙等中醫名家,均出自川渝巴蜀地區。

巴蜀地區中藥材資源豐富,四川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之美譽。據資料統計,四川省有中藥資源有5000餘種,其中植物藥4600餘種,動物藥320多種,礦物藥130餘種,其中著名道地藥材和主産藥材30餘種。重慶也是重要的中藥材産地之一,大面積的山區生長着數千種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藥材,在全國産量教大的有黃連、五倍子、金銀花、厚樸、黃柏、杜仲、元胡等,都是臨床常用的品種,巴蜀地區的中藥材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巴蜀地區中醫藥文化地标資源豐富。四川省眉山市的彭祖山,是國内獨有、世界唯一以長壽養生為特色的文化旅遊風景名勝區;成都市新津區的老君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龍門派聖地,相傳山上生有仙草,名稠粳,食之可以長生;綿陽北川藥王谷,所在地區盛産中草藥,相傳中華醫藥始祖岐伯、藥王孫思邈、劉神威、李時珍等許多名醫,都曾到這裡采藥治病,山上居民也有供奉藥王菩薩的習俗,成為全國唯一面向亞健康人群開展國醫體檢健康調理的度假區。藥王谷有100餘多種觀賞性中草藥,尤其是每年三月末辛夷花開時,百棵大樹,滿樹鮮花,漫山遍野,其壯觀的景色令人難忘。

此外,近年來川渝地區還逐漸打造了蒼溪藥文化博覽園、蜀南花海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洪雅峨眉半山七裡坪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雅安市寶興縣大園包中藥材基地,重慶大足區季家鎮馮楫中醫藥文化公園等。

【建議】

1、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納入中醫文化元素,建設巴蜀地區中醫藥特色文化地标。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充分納入中醫文化元素,可利用現有資源,充分整合應用,發掘巴蜀地區的中醫文化特色,增強包括世界各國遊客在内的中醫藥文化吸引力。

2、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巴蜀地區中醫藥特色文化地标建設中要充分融入中華文化傳承教育功能和海内外傳播功能,同時可兼顧發揮好中醫藥文化地标的養生康複功能。

3、川渝地區聯手打造除大熊貓、大遺址、大山城、大三峽品牌外的“大中醫”文化品牌。

(來源:農工黨四川省委會)

END

【委員同聲】冷建春:關于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納入中醫文化元素的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