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8年,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已經50歲,母親已經45歲,才有了朱重八。他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後來兩個姐姐嫁人,兩個哥哥入贅,隻有大哥娶妻生了兩個孩子在家,與朱重八一起組成了七口之家。
平日裡,他的父親給劉地主家種地,他就給劉地主家放牛,生活雖然清苦,吃了上頓沒下頓,可是也算是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和呵護下長大了。

1344年,朱重八16歲的時候,村裡出現可怕的肺炎,人們劇烈地咳嗽,朱重八64歲的老父親也染上了,之後大哥家人也感染,因為沒錢買藥,在感染之後的17天裡,父親,母親,大哥和大哥的一個孩子,4個親人相繼去世。
親人已經去世,朱重八十分傷心,但是他也知道要好好安葬親人,可是他們家一塊地也沒有,于是他去求劉地主家,劉地主把他趕了出去。
他們貧苦的佃農之家積年累月受地主的盤剝已經受盡了苦,父母把辛苦一輩子種的地都給了你們地主家,可到死了地主家竟然刻薄至此。青春期的朱重八,痛恨地主,痛恨欺壓貧苦之人的為富不仁。
好心的街坊鄰居幫忙安排了後事,除了恨,朱元璋還感受到了恩德,感謝在困難時幫助自己的人。
家裡一點吃得也沒有了,嫂子帶着孩子投靠娘家離開了,曾經的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隻剩下了朱重八,自己孤零零地,一個人......
我們現在經常談到一個人小時候接受的教育對以後整個一生的影響。
細細看許多每個領域頂端的優秀人物,童年少年時期的具體行為并不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東西,觸動心靈的那個事件才是。
0-16歲的經曆,尤其是16歲親人亡故,成為孤兒的朱重八,心裡産生了兩種情感,一個是恨,對欺壓窮人弱者的人。另一個是感恩,對幫助自己的人。
這兩種情感貫穿了後來他”憑武功打天下,憑德政治天下“的一生。
成為孤兒的朱重八除了放牛,并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并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好心的街坊把這個孩子送到了當地的寺廟,求方丈收留。
元朝的和尚是一種職業,有自己的家室,有自己的田産,有自己的傭人。方丈收留了朱重八,從此朱重八就成了寺廟裡和方丈家裡的苦役,幹最累最雜的活,沒有片刻休息的時間,吃的是一碗稀粥。
然而這樣的生活也僅僅維持了五十多天,嚴重的旱災蝗災,沒有人有餘錢餘糧來供奉香火了,人人自危,寺廟無法繼續營業,方丈遣散了和尚們,朱重八無處可去,隻好每天出去化緣求一口飯吃。
真正的成長大凡都要經曆一個把自己踩碎踏貶,重新組裝一遍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如同抽筋剝皮。以前在乎和堅決維護的自尊都被打得稀巴碎,自己變成了空殼,什麼也沒有了。然後會開始新的尋找,這種尋找是“心”主動開始的,它想要尋找一輩子的皈依。
也就是一個思想家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生而為人,和,重生為人。
不知道你已經經曆過這個階段了嗎?朱重八确實經曆了。
如果從職業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成長,朱重八16歲當苦役,自己一個人,忍受打罵再苦再累也得忍着幹,那五十多天的經曆對朱元璋來說刻骨銘心,直到後來做了皇上許多年還清楚地記得那五十多天的每一天。
長期難以忍受的艱苦生活,鍛煉了朱重八獨立思考和察言觀色的能力,方丈的一句話、師兄們的話裡有話,他都聽得明明白白。長期忍辱偷生的生活,鍛煉了朱重八的危機意識,他夾起尾巴來做人,罵不還口,不惹事不出頭,隻默默地做事,如果大家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就能少受一些欺負。
這五十多天他活下來了,他知道隻要忍受得住,就有活到明天的希望。
忍耐和不出頭,成為他後來打天下到取得天下每一步當中非常重要的品質。
出去要飯的朱重八,忽然覺得比起當苦役要飯真的是小菜一碟,他如同從牢房裡走出來得以放風一樣,一面逛着玩一面要飯,他看到了大山大川,也看到了流離失所的人,還有不如自己的,路邊餓死的人,有到處抓人服役的官兵。
他通過要飯維持了三年,長到了19歲。
三年之後,災荒基本過去了,外出逃難或者逃犯的都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朱重八也重新回到了寺廟。此時聚集在寺廟裡的都是和自己一樣的苦命人,他們不再互相排擠,而是抱團取暖,朱重八在這裡吃着稀薄的粥,開始閱讀經書和孔孟。
就在朱重八打算做一輩子和尚的時候,元朝的第一個農民起義起兵了,韓山童自稱明王,帶領起義軍搶糧倉,開倉放糧給百姓們吃,吃不上飯的窮苦人紛紛前來投奔,隊伍迅速擴大。
此時在距離朱重八距離最近的起義軍是郭子興帶領的,他們沖進,地主,官員,富商的家裡,搶得搶,拿得拿,殺得殺。朱重八所在的寺廟也沒有幸免,被洗劫一空。
看過明史的人都了解,朱重八打掃了被洗劫過的寺廟,繼續過讀書的清苦日子。後來是在要飯期間結識的具有互相救命之恩的同鄉湯和介紹自己到了郭子興的隊伍。
16歲獨立到現在他已經經過了6年的苦難歲月,已過二十的朱元璋,在長期苦難的日子裡,除了堅忍,還養成了處事冷靜,富有計謀的性格。
後來成就朱元璋一生帝王霸業的,隐忍的性格,獨立思考的,不能再受欺負的心裡一口氣讓他走到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