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為《琅琊榜3》和正午陽光,當年的這部電視劇又被重提。
縱觀豆瓣評論,有許多人吐槽這部劇的權謀太弱,根本沒法和某些劇相比,但這部劇已經過去整整5年了,卻能夠在衆多網友中占有一席之地,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人物的塑造。
《琅琊榜》是架空曆史權謀劇,裡面的角色,沒有一個真正的人物原型可以參照,但每個角色卻都塑造的豐滿鮮活。

小兮寫過這部劇的很多配角,從梁帝蕭選、廢太子蕭景宣、譽王蕭景桓,皇後言玥,謝家父子謝玉和謝弼,言家兒子言豫津,越貴妃……很多很多,即便沒有特地寫,但也花過不少筆墨去形容,唯有一個女人,小兮很少提。
這個女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在整部劇中,卻幾乎起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很多靖王做不到,猶豫不決的,懷疑疑惑的,都會在她面前說上一說。
這部劇的大多數人,哪怕角色再小,基本都有名字,可偏偏是她,從頭到尾隻有封号。
她便是靖王蕭景琰的生母,靜妃。
在12年前,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她隻是靜嫔。
12年前,跟那件事那些人有關的人,或死或流放,就連在文壇上聲名赫赫的黎崇老先生都出走金陵,為什麼靜妃卻安然地在後宮中活了下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不止是聰明</h1>
靜妃很聰明。
即便已經困在後宮數十年沒有出去,也不知道外面的世事變化,但她有足夠的自保能力,這是很多人能想到的。
可在後宮這樣一個危險重重的地方,隻有聰明,是不夠的。
12年前的赤焰逆案,雖說成了無數人不可說的秘密,每個人都覺得梁帝做的狠絕,可面對一群自己的至親女眷,梁帝終究是心軟的。
在那件案子中,他放過了妹妹晉陽長公主,放過了宸妃,也放過了當時的靜嫔,沒有遷怒于她們。
可最後,晉陽長公主以劍自刎,宸妃一道白绫,都追随他們去了。
晉陽長公主如何且不說,但宸妃的死,有她自己沒了活下去的念想這個原因,也有言皇後的原因。
她身後的娘家已經覆滅,兒子一家也都沒了,雖說梁帝放過了她,但在後宮的餘生,宸妃的處境都不會太好,但言皇後還是對她趕盡殺絕。
可想而知,平日裡宸妃跟言皇後之間的仇怨多深。
而靜妃跟言皇後,乃至整個後宮都是沒有這個問題的,這是她在處事上的聰明周全所緻,同樣也是因為她始終在後宮中,把自己過成了透明人所緻。
她沒有強大的母族,江湖醫女出身,不争不搶不在乎,是以即便言皇後對宸妃做了那些沒有說清楚的事,都被靜妃看在眼裡,他們也沒當回事。
何況,這樣的靜妃,就像一顆沒有縫的蛋,言皇後和譽王等人想叮,也師出無名,沒有下口的地方。
譽王曾經跟言皇後說過:“你對宸妃做的那些事,靜妃可都看在眼裡了,你現在還覺得她柔善可欺嗎?”(非原話)。
是的,“柔善可欺”,正是靜妃在後宮裡數十年表現出來的,給别人看到的假象,可本該是城府極深,精明老練的那幾個人都對她沒有産生任何警惕。
言皇後等人的大意,梁帝的有意放過,這些都是靜妃能好好活下來的重要卻不是唯一的原因。
當年的靜妃,年紀也不大,可她卻心如止水地在深宮内院僞裝自己的真性情數十年,收斂起自己的鋒芒和狠戾的爪牙一輩子,這不是聰明就能做到的,還得隐忍,得會審時度勢。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局勢所驅</h1>
了解過前因後果以後,我們都清楚,當年的赤焰逆案,璇玑公主在裡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早在那個時候,璇玑公主的勢力就已經侵蝕了整個大梁朝廷内外,後宮更是一個很容易被掌控的地方。
如果說其他人對靜妃沒有什麼警惕心,那麼這個時候剛剛讓大梁亂起來的璇玑公主顯然也是沒空注意靜妃的。
赤焰逆案以後,整個大梁朝廷百廢待新,朝廷内百官要麼為他們求情被驅逐,要麼被殺,官位出缺。
大梁原本安定的朝局,民生平衡都被打破,所有人都計較着自己眼前的利益,忙着鞏固自己的勢力和地位。
梁帝忙着鞏固自己的權勢,赤焰軍剛被滅,邊境危機不小,穆王府忙着鎮守邊關,謝玉忙着收攏軍權,夏江忙着鞏固懸鏡司的權勢,言阙因為赤焰軍,林家,祁王,以及宸妃的死跟言皇後決裂,忙着隐藏自己的複仇之心,遠遁朝堂,璇玑公主忙着擴大紅袖招的勢力,培養接班人,輔佐譽王開始在百官中安插勢力,太子,越貴妃,譽王,皇後等人都忙着暗自收攏勢力,安插自己的人上位為官。
所有人的關注點都不在靜妃這麼個透明人身上,即便是言皇後想找茬都找不到理由,這樣的人,自然就容易被忽略過去了。
當然,也并不是每個人都對靜妃這麼放心的,璇玑公主就不是。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璇玑公主等人的大意</h1>
秦般弱那位師姐提到過璇玑公主是太過聰明,是以壽數不長,可見,費心籌謀,策反夏江,參與策劃赤焰逆案的璇玑公主應該也是費心耗神,沒有活太久的。
那時候,在她手裡創辦出來的紅袖招有多大的勢力尚不可知,但可以确定,當時的璇玑公主叮囑秦般弱輔佐譽王,也就是說,她自己是還沒有走到譽王面前的。
甚至,譽王都不清楚璇玑公主這樣的一股勢力,有可能當時的紅袖招勢力還沒有這麼壯大,很多東西大約是鞭長莫及的。
但璇玑公主聰明。
雖然靜妃出身不高,但好歹生有皇子成年,這個皇子雖然跟梁帝不對付,但卻在外建立赫赫戰功,軍權在手,這是她沒法放心的。
是以,她在靜妃身邊安插了一個很年輕的婢女,也就是小新。
作為一個奸細,梅長蘇跟靖王産生嫌隙的那一次,才是小新第一次做任務,這也就意味着,小新蟄伏在靜妃身邊至少近10年,或者更久,都沒有找到靜妃的半點把柄,更沒有露出半點可被利用陷害的機會。
其實,有些東西細細一想,真的挺不可思議的。
當時的靖王是祁王帶大的,一舉一動都深受祁王和林家的影響,那件事發生後,靖王更是一次次據理力争。
迷惑的是,那明明是所有人都不敢輕易提及的一件事,可靖王卻屢屢撞槍口上,一次次撕開梁帝不願不想不能面對的事實,可梁帝僅僅是偶爾斥責幾句,然後将他遠遠地放逐在外,帶兵打仗,建立軍功,手掌兵權。
璇玑公主算計了這麼多,卻終究沒有算到,一個過于完美的後宮婦人,一個手握軍權的皇子,都會對她要扶持的譽王帶來潛在的威脅。
正因為沒算到,是以她也僅僅隻是對靜妃有警惕之心,安排了一個暗樁就算了事了,卻沒再對靜妃作出什麼不利的舉動。
可以說,璇玑公主是整件事背後的操控者,可就是她,都忽略了靜妃母子兩個人,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大約也正是那些人的大意,才給了靖王和紀王爺救下庭生,卻沒有被發現的機會的,否則,庭生可就是靜妃母子百口莫辯的一個催命符啊。
我們看過了很多宮鬥劇,後宮女人的手段,是很可怕的。
男人的戰場,在邊境,也在朝堂,而女人的戰場,則是後宮,靜妃在後宮這麼多年,始終不顯山不露水,這份心計,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當然,她本身的性格淡泊,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到底還是當時的形勢,以及幕後的那些人,太看輕了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