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國玉玺的故事(九):玉玺複歸劉

公元197年二月,自認為自己是“天選之子”的袁術不顧孫策、閻象等人的反對,在壽春(今安徽壽春)稱帝,國為“大成”,建号“仲氏”。

傳國玉玺的故事(九):玉玺複歸劉

老版《三國演義》袁術劇照

用現在的眼光去看,袁術稱帝愚蠢之極,畢竟漢朝廷還在,漢天子還在長安活着,在講究“正統”的封建社會裡,這簡直是把自己當成活靶子,當衆矢之的,讓别人來消滅。其實,分析袁術的心理及他在衆軍閥中的實力就可以知道他稱帝的理由。

首先,袁術有可以稱帝的實力。借着“四世三公”的名頭,袁術招攬了大批文臣武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紀靈、劉勳、張勳、楊奉、李豐、孫策、閻象等。他們或出謀劃策、或東征西讨,為袁術打下了大片江山。稱帝前,袁術已經占據了揚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陳國和沛國三郡、徐州的廣陵和下邳兩郡,共計十一郡。這些州郡面積廣大,百姓衆多,物阜民豐,受戰火影響較小,經濟實力強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GDP比較高,老百姓比較富。打仗除了需要錢之外,還需要人,并且是多多益善,當時袁紹的兵力達到了17萬人,這是個恐怖的數字,因為那時候他哥哥袁紹不足10萬人,曹操也隻有2萬人,并且新敗,自身難保,至于劉備、呂布,他們加起來也不足1萬人。袁術地盤廣大、兵多将廣、錢多物豐,足可以傲視群雄,俾睨天下。

其次,袁術的盟友不是簡單人物。由于當時軍閥衆多,今天我打你,明天他打我,後天我又與你合起來打他。為了不被突然消滅,各軍閥之間喜歡搞結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和同盟國那樣。袁術自然也不例外,他與公孫瓒、陶謙結成了穩固的同盟。公孫瓒的軍隊長期與鮮卑、烏桓等民風彪悍的外族軍隊作戰,作風頑強、作戰經驗豐富,鎮壓黃巾起義時,公孫瓒以區區二萬人馬,就擊敗了張角的三十萬大軍,作戰實力杠杠滴。陶謙所管轄的徐州,面積廣大、百姓安居,是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三個實力強大的軍閥結成同盟,别人躲避還來不及,怎麼敢去招惹他們呢?

再者,袁術早就想當皇帝了。自漢武帝時期,民間就流傳着一句谶語“代漢者,當塗高也”。袁術認為,他字“公路”,“塗”通“途”,“途”就是“路”。于是袁術覺得谶語中的“塗高”就是“公路”,就是他自己,内心早就有了代漢的打算。公元195年12月,漢獻帝劉協從長安東返,行至曹陽(今河南靈寶東北黃河南岸),被李傕、郭汜等人追擊,極為狼狽。袁術聽說後,進一步堅定了漢朝将亡的信念,就旁敲側擊,詢問手下的謀士們,結果閻象、張承等都反對他稱帝,他心裡很不高興,說明想當皇帝的心思已經占據了他的整個身心。

最後,傳國玉玺。得到傳國玉玺,有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加持,袁術更加确信,自己就是天選的皇帝,代漢之人。

傳國玉玺的故事(九):玉玺複歸劉

有反對的就有贊成的,畢竟,袁術當了皇帝,自己也可以分杯羹,于是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就慫恿、煽動袁術稱帝,袁術當然樂見其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的不歸路。

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立為箭靶子後,遭到了“正義人士”的口誅筆伐和軍事進攻,而稱帝後的袁術驕奢淫逸,加上自己的一些“神操作”,再加上天災,不到兩年就結束了自己的皇帝夢。

公元199年,袁術走投無路,隻好去投靠其兄袁紹。不料,半途被劉備截殺,隻好退回壽春。這年六月,袁術又被賊寇追至江亭,随軍隻剩三十斛麥屑,袁術嫌飯食難以下咽,就想喝蜂蜜水,随從說:“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袁術大叫一聲,倒在地下,吐血一鬥多而死。袁術死後,他的侄子袁胤送他的靈柩和家人到廬江,被徐璆(忠于漢室之人,被袁術劫掠,袁術讓他當大官,他不幹,袁術也不敢逼他)全部殺掉。徐璆找到玉玺,跑到許都(今河南許昌)獻給了曹操,曹操把它還給了漢獻帝,至此,漢家又得到了傳國玉玺。

朝秦暮楚貓:袁術和袁紹親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兒子,不過袁術是嫡出,也就是正宗的大老婆生的;袁紹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妾,可不是小三)或丫鬟生的。在宗法制度森嚴的大家族裡,袁術地位比袁紹要高。後來袁紹又被過繼給了他的叔叔,地位就跟袁術一樣了,但袁術骨子裡是看不起袁紹的。他們倆起初也合作過,但最終反目成仇,分道揚镳,最後被各個擊破。要是他們兄弟倆聯手的話,曆史肯定就不是這樣了,可惜,曆史從來都不是假設出來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