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年二月,自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的袁术不顾孙策、阎象等人的反对,在寿春(今安徽寿春)称帝,国为“大成”,建号“仲氏”。

老版《三国演义》袁术剧照
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袁术称帝愚蠢之极,毕竟汉朝廷还在,汉天子还在长安活着,在讲究“正统”的封建社会里,这简直是把自己当成活靶子,当众矢之的,让别人来消灭。其实,分析袁术的心理及他在众军阀中的实力就可以知道他称帝的理由。
首先,袁术有可以称帝的实力。借着“四世三公”的名头,袁术招揽了大批文臣武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纪灵、刘勋、张勋、杨奉、李丰、孙策、阎象等。他们或出谋划策、或东征西讨,为袁术打下了大片江山。称帝前,袁术已经占据了扬州六郡、豫州的汝南、陈国和沛国三郡、徐州的广陵和下邳两郡,共计十一郡。这些州郡面积广大,百姓众多,物阜民丰,受战火影响较小,经济实力强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GDP比较高,老百姓比较富。打仗除了需要钱之外,还需要人,并且是多多益善,当时袁绍的兵力达到了17万人,这是个恐怖的数字,因为那时候他哥哥袁绍不足10万人,曹操也只有2万人,并且新败,自身难保,至于刘备、吕布,他们加起来也不足1万人。袁术地盘广大、兵多将广、钱多物丰,足可以傲视群雄,俾睨天下。
其次,袁术的盟友不是简单人物。由于当时军阀众多,今天我打你,明天他打我,后天我又与你合起来打他。为了不被突然消灭,各军阀之间喜欢搞结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和同盟国那样。袁术自然也不例外,他与公孙瓒、陶谦结成了稳固的同盟。公孙瓒的军队长期与鲜卑、乌桓等民风彪悍的外族军队作战,作风顽强、作战经验丰富,镇压黄巾起义时,公孙瓒以区区二万人马,就击败了张角的三十万大军,作战实力杠杠滴。陶谦所管辖的徐州,面积广大、百姓安居,是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三个实力强大的军阀结成同盟,别人躲避还来不及,怎么敢去招惹他们呢?
再者,袁术早就想当皇帝了。自汉武帝时期,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认为,他字“公路”,“涂”通“途”,“途”就是“路”。于是袁术觉得谶语中的“涂高”就是“公路”,就是他自己,内心早就有了代汉的打算。公元195年12月,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返,行至曹阳(今河南灵宝东北黄河南岸),被李傕、郭汜等人追击,极为狼狈。袁术听说后,进一步坚定了汉朝将亡的信念,就旁敲侧击,询问手下的谋士们,结果阎象、张承等都反对他称帝,他心里很不高兴,说明想当皇帝的心思已经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
最后,传国玉玺。得到传国玉玺,有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加持,袁术更加确信,自己就是天选的皇帝,代汉之人。
有反对的就有赞成的,毕竟,袁术当了皇帝,自己也可以分杯羹,于是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就怂恿、煽动袁术称帝,袁术当然乐见其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不归路。
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立为箭靶子后,遭到了“正义人士”的口诛笔伐和军事进攻,而称帝后的袁术骄奢淫逸,加上自己的一些“神操作”,再加上天灾,不到两年就结束了自己的皇帝梦。
公元199年,袁术走投无路,只好去投靠其兄袁绍。不料,半途被刘备截杀,只好退回寿春。这年六月,袁术又被贼寇追至江亭,随军只剩三十斛麦屑,袁术嫌饭食难以下咽,就想喝蜂蜜水,随从说:“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袁术大叫一声,倒在地下,吐血一斗多而死。袁术死后,他的侄子袁胤送他的灵柩和家人到庐江,被徐璆(忠于汉室之人,被袁术劫掠,袁术让他当大官,他不干,袁术也不敢逼他)全部杀掉。徐璆找到玉玺,跑到许都(今河南许昌)献给了曹操,曹操把它还给了汉献帝,至此,汉家又得到了传国玉玺。
朝秦暮楚猫:袁术和袁绍亲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儿子,不过袁术是嫡出,也就是正宗的大老婆生的;袁绍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妾,可不是小三)或丫鬟生的。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大家族里,袁术地位比袁绍要高。后来袁绍又被过继给了他的叔叔,地位就跟袁术一样了,但袁术骨子里是看不起袁绍的。他们俩起初也合作过,但最终反目成仇,分道扬镳,最后被各个击破。要是他们兄弟俩联手的话,历史肯定就不是这样了,可惜,历史从来都不是假设出来的。